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基于地域特色的新型种植园的景观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3 现有研究成果综述第12-15页
        1.3.1 国外创意农业研究现状第12-15页
    1.4 研究方法、路径及内容第15-17页
2 创意农业的概念与理论体系第17-29页
    2.1.创意农业的概念第17-18页
    2.2 典型观光农业园概念第18-19页
    2.3 创意农业的发展模式剖析第19-22页
        2.3.1 高科技引领型第19-20页
        2.3.2 乡村休闲型第20页
        2.3.3 居民生活服务型第20-21页
        2.3.4 生态环保型第21页
        2.3.5 都市型创意农业第21-22页
        2.3.6 园区型创意农业第22页
    2.4 创意农业的理论体系第22-26页
        2.4.1 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第22-24页
        2.4.2 可持续化设计理论与应用第24-25页
        2.4.3 美学经济与创意农业第25-26页
    2.5 创意农业与景观设计第26-29页
3 创意农业的实践案例第29-43页
    3.1 瑞典罗森戴尔有机庄园第29-33页
        3.1.1、罗森戴尔庄园的建造理念与功能规划第30-31页
        3.1.2、庄园的经营模式第31页
        3.1.3、景观的价值第31-32页
        3.1.4、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第32-33页
    3.2 日本东京PASONA集团总部室内农场第33-35页
        3.2.1 项目概述第33-34页
        3.2.2 环境保护效益第34-35页
        3.2.3 总结第35页
    3.3 西安沣东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第35-40页
        3.3.1 区位现状第36页
        3.3.2 总体定位及园区概况第36-37页
        3.3.3 分区介绍第37-40页
        3.3.4 项目评价第40页
    3.4 小结第40-43页
4 基于地域特色的新型种植园规划设计第43-63页
    4.1 地域特色解析第43-44页
    4.2 许昌地区的地域特色第44-46页
        4.2.1 社会产业特色第44-45页
        4.2.2 人文特色第45页
        4.2.3 地理特色第45页
        4.2.4 优秀的农业技术特色第45-46页
    4.3 新型种植园的概念第46页
    4.4 景观规划设计原则第46-49页
        4.4.1 尊重地域自然特征的原则第46-47页
        4.4.2 地域文化特征的继承原则第47页
        4.4.3 成本控制原则第47-49页
    4.5 设计内容第49-63页
        4.5.1 新型种植园的整体景观规划第49-52页
        4.5.2 新型种植园的功能布局第52-53页
        4.5.3 新型种植园的交通流线设计第53-56页
        4.5.4 新型种植园的景观节点设计第56-63页
5 现有项目剖析--禹州市泓硕农业生态园第63-83页
    5.1 项目概况第63-64页
    5.2 场地区位及地域特色分析第64-70页
        5.2.1 区位及其地形第64-68页
        5.2.2 地域特色第68-70页
    5.3 园区空间格局分析第70-72页
    5.4 功能区以及分布第72-77页
        5.4.1.综合服务区第73-74页
        5.4.2 韩国梨园采摘区第74页
        5.4.3 兰河休闲观光垂钓区第74页
        5.4.4 日光温室大棚休闲观光采摘区第74-75页
        5.4.5 休闲观光药食两用植物园第75-76页
        5.4.6 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区第76页
        5.4.7“半亩园”第76-77页
    5.5 景观规划分析第77-82页
        5.5.1 景观节点设计第77-79页
        5.5.2 文化元素景观第79-82页
    5.6 项目评价第82-83页
6 结论与探讨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致谢第89-91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1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1-93页
图表附录第93-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南石泉古城区老街及民居古院落空间形态研究
下一篇:陕西省山阳县漫川关老街空间形态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