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陕南石泉古城区老街及民居古院落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范围、方法和框架第14-18页
        1.3.1 研究范围第14页
        1.3.2 研究主要内容第14-15页
        1.3.3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4 研究框架第16-18页
2 国内外历史街区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研究综述第18-28页
    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21页
        2.1.1 相关宪章与原则的提出第18-19页
        2.1.2 国外设计理论探索第19-20页
        2.1.3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实例第20-21页
    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1-26页
        2.2.1 国内法律条文的设立第21-22页
        2.2.2 国内设计理论探索第22-25页
        2.2.3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实例第25-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8页
3 石泉老街与民居古院落概况第28-44页
    3.1 石泉县古城区概述第28-33页
        3.1.1 老街区位介绍第28-29页
        3.1.2 地理特征介绍第29-30页
        3.1.3 气候特征介绍第30页
        3.1.4 传统生活介绍第30-31页
        3.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第31-33页
    3.2 老街空间形态的历史演进第33-37页
        3.2.1 明代以前的产生阶段第33-35页
        3.2.2 明代时期的发展阶段第35页
        3.2.3 清代至今的定型阶段第35-37页
    3.3 老街空间形态的演变动因第37-39页
        3.3.1 老街空间形态演变的外因第37-38页
        3.3.2 老街空间形态演变的内因第38-39页
    3.4 民居古院落空间形态的历史演进第39-41页
        3.4.1 民居古院落的产生阶段第39页
        3.4.2 民居古院落的发展、变革阶段第39-40页
        3.4.3 民居古院落的废弃、改建阶段第40-41页
    3.5 民居古院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动因第41-43页
        3.5.1 民居古院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外因第41-42页
        3.5.2 民居古院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内因第42-43页
    3.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4 石泉县古城区老街空间形态构成分析第44-62页
    4.1 老街调研第44-47页
        4.1.1 调研范围第44页
        4.1.2 宏观层面第44-47页
        4.1.3 微观层面第47页
    4.2 老街与古城区外部环境的关系分析第47-50页
        4.2.1 老街的选址第47-49页
        4.2.2 街道的入第49-50页
    4.3 老街主街与内部巷道、广场的关系第50-53页
        4.3.1 老街的空间组织第50-53页
        4.3.2 巷道、广场的入第53页
    4.4 老街两侧建筑的关系第53-59页
        4.4.1 街道的边界第53-55页
        4.4.2 建筑与街道的比例与尺度第55-59页
    4.5 老街两侧建筑的材质、装饰、功能布局分析第59-61页
        4.5.1 街道的材质第59页
        4.5.2 建筑的装饰第59-60页
        4.5.3 街道建筑物的功能布局第60-61页
    4.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5 古城区民居古院落空间形态分析第62-80页
    5.1 院落民居调研第62-67页
        5.1.1 调研范围与方法第62-63页
        5.1.2 戴家院第63-64页
        5.1.3 郭家院第64-65页
        5.1.4 唐家院第65-67页
        5.1.5 吴家院第67页
    5.2 建筑的平面类型第67-68页
        5.2.1 普通民居第67-68页
        5.2.2 前店后宅式民居第68页
    5.3 民居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第68-71页
        5.3.1 风水文化第68-70页
        5.3.2 移民文化第70-71页
        5.3.3 生产劳动文化第71页
    5.4 建筑空间形态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第71-73页
        5.4.1 竖向设计——随地势的高差变化第71-72页
        5.4.2 平面轮廓——顺应周边的城市肌理第72-73页
        5.4.3 屋顶界面——构成高低起伏的天际线第73页
    5.5 院落与整体空间组织的关系第73-75页
        5.5.1 单进综合性院落组织空间第74页
        5.5.2 分工明确的多进院落组织空间第74-75页
    5.6 院落与室内空间的关系第75-77页
        5.6.1 室内外空间界限明确第75页
        5.6.2 室内外空间半分隔第75-76页
        5.6.3 室内外空间互相融合第76-77页
    5.7 建筑的材质与装饰分析第77-78页
        5.7.1 建筑的材质第77页
        5.7.2 建筑的装饰第77-78页
    5.8 本章小结第78-80页
6 老街及民居古院落空间形态的保护更新与开发策略第80-96页
    6.1 更新与开发的必要性第80页
    6.2 设计理念第80-81页
        6.2.1 古城区与新城区关系定位第80-81页
        6.2.2 老街与古城区关系定位第81页
        6.2.3 古城区民居古院落与新建建筑关系定位第81页
    6.3 古城区规划背景第81-82页
    6.4 老街及院落民居现状问题第82-85页
        6.4.1 道路交通矛盾第82-83页
        6.4.2 沿街建筑高度缺乏控制第83页
        6.4.3 缺乏重点景观模块设计第83-84页
        6.4.4 绿化设计欠缺第84-85页
        6.4.5 院落民居节能性较差第85页
    6.5 更新保护设计策略第85-94页
        6.5.1 道路改造设计第85-86页
        6.5.2 建筑高度控制第86-87页
        6.5.3 重点景观模块设计第87-92页
        6.5.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第92页
        6.5.5 绿化系统规划第92-93页
        6.5.6 民居古院落更新保护策略第93-94页
    6.6 本章小结第94-96页
7 结语第96-98页
致谢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图表目录第104-108页
作者在读研期间研究成果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闻喜县空间构架中历史文化空间脉络的梳理与传承--以闻喜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下一篇:基于地域特色的新型种植园的景观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