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晶粒硬质合金磨削残余应力仿真与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硬质合金的特点 | 第12-13页 |
1.3 硬质合金磨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磨削残余应力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4.1 磨削残余应力产生机理 | 第14-15页 |
1.4.2 磨削残余应力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4.3 磨削残余应力数值模拟研究 | 第16-17页 |
1.5 残余应力测量方法 | 第17-19页 |
1.6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超细硬质合金磨削实验基础 | 第21-31页 |
2.1 实验试件材料及其性能 | 第21页 |
2.2 砂轮的选用及其修整 | 第21-22页 |
2.3 实验设备 | 第22-28页 |
2.3.1 高精度数控卧轴矩台平面磨床 | 第22-24页 |
2.3.2 切削磨削力数据采集系统 | 第24页 |
2.3.3 磨削温度测量 | 第24-26页 |
2.3.4 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 | 第26-27页 |
2.3.5 磨削残余应力测量 | 第27-28页 |
2.4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超细硬质合金磨削实验研究 | 第31-47页 |
3.1 磨削力实验 | 第31-35页 |
3.1.1 正交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3.1.2 磨削用量对磨削力影响 | 第32-33页 |
3.1.3 砂轮磨粒粒度对磨削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4 不同硬质合金磨削力 | 第34-35页 |
3.2 磨削温度实验 | 第35-41页 |
3.2.1 正交实验分析 | 第36-37页 |
3.2.2 磨削用量对磨削温度影响 | 第37-39页 |
3.2.3 砂轮磨粒粒度对磨削温度影响 | 第39页 |
3.2.4 不同粒度硬质合金磨削温度 | 第39-41页 |
3.3 磨削残余应力实验 | 第41-46页 |
3.3.1 磨削残余应力测量结果 | 第41-43页 |
3.3.2 磨削用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3 砂轮磨粒粒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4 不同硬质合金磨削残余应力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磨削残余应力有限元模拟 | 第47-67页 |
4.1 磨削温度场理论分析 | 第48-52页 |
4.1.1 热流密度计算 | 第48-50页 |
4.1.2 温度场数学模型 | 第50-51页 |
4.1.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1页 |
4.1.4 三角热源模型的加载 | 第51-52页 |
4.2 磨削温度有限元计算过程 | 第52-56页 |
4.2.1 定义单元与材料属性 | 第53-54页 |
4.2.2 网格划分 | 第54-55页 |
4.2.3 时间步长的确定 | 第55页 |
4.2.4 边界条件与相关参数确定 | 第55-56页 |
4.3 磨削温度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4.4 应力场有限元理论分析 | 第58-60页 |
4.4.1 应力场模型 | 第58-59页 |
4.4.2 应力场理论的基本假设 | 第59-60页 |
4.4.3 应变场的热弹塑性材料本构关系 | 第60页 |
4.5 力热耦合场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60-62页 |
4.5.1 定义单元类型及材料属性 | 第61页 |
4.5.2 约束的施加 | 第61页 |
4.5.3 载荷加载 | 第61-62页 |
4.6 磨削残余应力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4.6.1 磨削残余应力分析结果 | 第62-64页 |
4.6.2 磨削残余应力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 第64-6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总结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A: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