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论文--磨削加工与磨床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磨削加工工艺论文

超细晶粒硬质合金磨削残余应力仿真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硬质合金的特点第12-13页
    1.3 硬质合金磨削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磨削残余应力研究概况第14-17页
        1.4.1 磨削残余应力产生机理第14-15页
        1.4.2 磨削残余应力的影响因素第15-16页
        1.4.3 磨削残余应力数值模拟研究第16-17页
    1.5 残余应力测量方法第17-19页
    1.6 课题来源第19页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超细硬质合金磨削实验基础第21-31页
    2.1 实验试件材料及其性能第21页
    2.2 砂轮的选用及其修整第21-22页
    2.3 实验设备第22-28页
        2.3.1 高精度数控卧轴矩台平面磨床第22-24页
        2.3.2 切削磨削力数据采集系统第24页
        2.3.3 磨削温度测量第24-26页
        2.3.4 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第26-27页
        2.3.5 磨削残余应力测量第27-28页
    2.4 实验方案设计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3章 超细硬质合金磨削实验研究第31-47页
    3.1 磨削力实验第31-35页
        3.1.1 正交实验结果第31-32页
        3.1.2 磨削用量对磨削力影响第32-33页
        3.1.3 砂轮磨粒粒度对磨削力的影响第33-34页
        3.1.4 不同硬质合金磨削力第34-35页
    3.2 磨削温度实验第35-41页
        3.2.1 正交实验分析第36-37页
        3.2.2 磨削用量对磨削温度影响第37-39页
        3.2.3 砂轮磨粒粒度对磨削温度影响第39页
        3.2.4 不同粒度硬质合金磨削温度第39-41页
    3.3 磨削残余应力实验第41-46页
        3.3.1 磨削残余应力测量结果第41-43页
        3.3.2 磨削用量的影响第43-44页
        3.3.3 砂轮磨粒粒度的影响第44-45页
        3.3.4 不同硬质合金磨削残余应力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磨削残余应力有限元模拟第47-67页
    4.1 磨削温度场理论分析第48-52页
        4.1.1 热流密度计算第48-50页
        4.1.2 温度场数学模型第50-51页
        4.1.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1页
        4.1.4 三角热源模型的加载第51-52页
    4.2 磨削温度有限元计算过程第52-56页
        4.2.1 定义单元与材料属性第53-54页
        4.2.2 网格划分第54-55页
        4.2.3 时间步长的确定第55页
        4.2.4 边界条件与相关参数确定第55-56页
    4.3 磨削温度仿真结果与分析第56-58页
    4.4 应力场有限元理论分析第58-60页
        4.4.1 应力场模型第58-59页
        4.4.2 应力场理论的基本假设第59-60页
        4.4.3 应变场的热弹塑性材料本构关系第60页
    4.5 力热耦合场的有限元模拟分析第60-62页
        4.5.1 定义单元类型及材料属性第61页
        4.5.2 约束的施加第61页
        4.5.3 载荷加载第61-62页
    4.6 磨削残余应力模拟结果与分析第62-65页
        4.6.1 磨削残余应力分析结果第62-64页
        4.6.2 磨削残余应力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第64-65页
    4.7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5.1 总结第67-68页
    5.2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A: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73-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苯胺与甲基酮sp~3C-H键的官能团化反应直接构建(稠)杂环化合物
下一篇:G变速箱集团中国区环保健康安全项目化管理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