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章 《西京杂记》作者再探 | 第16-39页 |
第一节 刘歆初撰《西京杂记》的可能性探析 | 第17-36页 |
一、优厚的著述条件与刘歆创作《西京杂记》的可能性 | 第17-26页 |
(一) 刘歆的长安生活经历与《西京杂记》创作 | 第17-20页 |
(二) 刘歆的宫廷见闻与《西京杂记》创作 | 第20-24页 |
(三) 刘歆家学传统、交游圈子与《西京杂记》创作 | 第24-26页 |
二、《西京杂记》中“余”、“扬雄”等与刘歆之关系 | 第26-32页 |
三、《西京杂记》与《三辅黄图》等汉晋典籍的高度相似 | 第32-36页 |
第二节 后人补撰(编)《西京杂记》的可能性探析 | 第36-39页 |
第二章 《西京杂记》的人物选材研究 | 第39-52页 |
第一节 正史人物传记侧重人物的典型性 | 第39-41页 |
第二节 《西京杂记》人物选材的新视角与新突破 | 第41-52页 |
一、《西京杂记》对下层人物的关注 | 第41-43页 |
二、《西京杂记》对历史名人事迹的生活化描摹 | 第43-52页 |
(一) 公孙弘粟饭布被 | 第43-44页 |
(二) 匡衡说诗解颐 | 第44-46页 |
(三) 相如好色与渴疾 | 第46-48页 |
(四) 王昭君与画工弃市 | 第48-52页 |
第三章 《西京杂记》相较于《史记》《汉书》的叙事新变 | 第52-61页 |
第一节 《西京杂记》对正史叙事传统的继承 | 第52-55页 |
一、正史叙事的基本要素 | 第52-53页 |
二、《西京杂记》叙事偏于正史化的表现 | 第53-55页 |
第二节 《西京杂记》的叙述新变 | 第55-59页 |
一、叙事选材的琐碎化 | 第55-56页 |
二、在叙述中追求谐谑性 | 第56-59页 |
第三节 《西京杂记》叙事新变的成因探析 | 第59-61页 |
第四章 《西京杂记》的博物色彩 | 第61-74页 |
第一节 与正史相比《西京杂记》博物的体现 | 第61-64页 |
第二节 《西京杂记》的博物特色 | 第64-68页 |
一、从《山海经》《博物志》看《西京杂记》的博物特征 | 第64-66页 |
二、从《汉旧仪》《古今注》看《西京杂记》的博物特征 | 第66-68页 |
第三节 《西京杂记》具有博物色彩的形成原因 | 第68-74页 |
一、从先秦到汉晋的儒家博物传统影响 | 第68-70页 |
二、中原对外域名物的好奇 | 第70-71页 |
三、汉晋文人对器物的嗜好风尚 | 第71-74页 |
第五章 一个未尽的话题:《西京杂记》文体争议的再认识 | 第74-85页 |
第一节 《西京杂记》文体争论的学术史考察 | 第74-76页 |
一、古代史籍、目录书籍、丛书对《西京杂记》分类的分歧 | 第74-75页 |
二、现当代学术著作、丛书对《西京杂记》文体归类的分歧 | 第75-76页 |
第二节 史传与古典小说的概念界定及其相互关系 | 第76-82页 |
一、史传、古典小说概念、类别的古今演变 | 第76-80页 |
三 、史传与小说在文体上的对立、互补关系 | 第80-82页 |
第三节 《西京杂记》文体性质的再认识 | 第82-85页 |
一、《西京杂记》的文本演变性与内容驳杂性 | 第82-83页 |
二、从史部向小说转变历史过程的《西京杂记》文体认识之变化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 “现存本《西京杂记》未见材料”辨正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