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层状围岩蠕变效应的隧道结构受力特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层状岩体力学特性研究 | 第12-15页 |
1.2.2 岩石蠕变特性研究 | 第15-16页 |
1.2.3 隧道结构安全性研究 | 第16-17页 |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7页 |
1.3 依托工程 | 第17-18页 |
1.3.1 工程概况 | 第17-18页 |
1.3.2 地质概况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层状岩体弹塑性特性研究 | 第20-37页 |
2.1 千枚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20-24页 |
2.1.1 千枚岩微观特性分析 | 第20-21页 |
2.1.2 试验准备与试验方案 | 第21页 |
2.1.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1-24页 |
2.2 层状岩体弹塑性模型 | 第24-36页 |
2.2.1 节理模型选取 | 第24-26页 |
2.2.2 层状岩体弹塑性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26-34页 |
2.2.3 层状岩体弹塑性参数标定 | 第34-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层状围岩中隧道结构受力特征长期监测 | 第37-45页 |
3.1 隧道结构受力特征监测方法 | 第37-39页 |
3.1.1 断面选择 | 第37页 |
3.1.2 传感器选择 | 第37-38页 |
3.1.3 测试项目 | 第38页 |
3.1.4 测点布置 | 第38-39页 |
3.1.5 采样频率 | 第39页 |
3.2 隧道结构受力特征监测结果 | 第39-44页 |
3.2.1 测量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3.2.2 监测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44-45页 |
第4章 层状围岩蠕变特性研究 | 第45-77页 |
4.1 岩石蠕变模型选取 | 第45-50页 |
4.1.1 经典岩石蠕变模型比较 | 第45-46页 |
4.1.2 Burgers模型差分格式推导 | 第46-48页 |
4.1.3 Burgers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8-50页 |
4.2 蠕变参数辨识方法确定 | 第50-53页 |
4.2.1 问题分析 | 第50-51页 |
4.2.2 粒子群算法 | 第51-53页 |
4.3 层状围岩-结构相互作用模型 | 第53-60页 |
4.3.1 模型假定 | 第53-54页 |
4.3.2 单元选择 | 第54-58页 |
4.3.3 模型参数确定 | 第58-60页 |
4.4 考虑层理面蠕变效应的层状围岩蠕变模型 | 第60-69页 |
4.4.1 层理面蠕变模型推导 | 第60-61页 |
4.4.2 层理面蠕变对隧道结构受力的影响 | 第61-69页 |
4.5 蠕变参数辨识结果 | 第69-76页 |
4.5.1 蠕变参数辨识结果 | 第69-73页 |
4.5.2 隧道结构安全性预测 | 第73-76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76-77页 |
第5章 不同围岩条件下隧道结构受力特性研究 | 第77-109页 |
5.1 层理面倾角对隧道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 | 第77-84页 |
5.1.1 围岩变形特性 | 第77-80页 |
5.1.2 锚杆受力特性 | 第80-82页 |
5.1.3 二次衬砌受力特性 | 第82-84页 |
5.2 侧压力系数对隧道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 | 第84-99页 |
5.2.1 最大主应力为竖直方向 | 第84-89页 |
5.2.2 最大主应力为水平方向 | 第89-95页 |
5.2.3 二次衬砌内力随侧压力系数的变化规律 | 第95-99页 |
5.3 层状围岩蠕变效应对隧道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 | 第99-107页 |
5.3.1 锚杆轴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99-102页 |
5.3.2 二次衬砌内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102-107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107-10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