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种子法律法规的对比与借鉴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中美种子法律法规的体系与特点 | 第17-24页 |
2.1 我国种子法律体系 | 第17-19页 |
2.1.1 法律规定 | 第17-18页 |
2.1.2 行政法规 | 第18页 |
2.1.3 部门规章 | 第18-19页 |
2.1.4 地方性法律法规 | 第19页 |
2.2 美国种子法律体系 | 第19-21页 |
2.2.1 美国联邦种子法 | 第20页 |
2.2.2 各州种子法 | 第20-21页 |
2.3 中美种子法律体系差异对比 | 第21-24页 |
2.3.1 种子管理模式 | 第21-22页 |
2.3.2 种子品种保护 | 第22-23页 |
2.3.3 种子贸易管理 | 第23-24页 |
第3章 品种的准入制度 | 第24-32页 |
3.1 我国品种审定制度 | 第24页 |
3.2 品种审定制度的不足 | 第24-27页 |
3.2.1 品种审定制度内部的腐败 | 第24-25页 |
3.2.2 审定品种中,同性质、相似性品种多 | 第25-26页 |
3.2.3 品种审定公告的适应区域不符合实际 | 第26页 |
3.2.4 审定品种安全性没有保障,缺乏赔偿制度 | 第26-27页 |
3.3 美国种子认证制度 | 第27-29页 |
3.3.1 目的及历史作用 | 第27页 |
3.3.2 种子认证机构及其组成 | 第27-28页 |
3.3.3 种子认证程序和方案 | 第28页 |
3.3.4 认证制度的现状及趋势 | 第28-29页 |
3.4 我国品种审定与美国种子认证制度的比较 | 第29-32页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2-38页 |
4.1 结论 | 第32-33页 |
4.2 讨论 | 第33-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作者简历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