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9页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9-10页 |
绪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述 | 第10-15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分析 | 第10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 第10-15页 |
1.第一阶段: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 第11-12页 |
2.第二阶段: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 第12-13页 |
3.第三阶段: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 第13-14页 |
4.第四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 | 第14-15页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第15-17页 |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 第15-16页 |
(二)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第16-17页 |
1.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的挑战 | 第16页 |
2.当前几种代表性错误思潮的实质 | 第16-17页 |
3.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 第17页 |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 第17-19页 |
(一)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 | 第17-18页 |
(二)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 | 第18页 |
(三)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 | 第18-19页 |
(四)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 | 第19页 |
三、遵循因人施教的基本原则 | 第19-21页 |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从“分众”的实际情况出发 | 第20页 |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做到有的放矢 | 第20-21页 |
四、注重理论表达形式的通俗化 | 第21-22页 |
(一)通俗化要简短精炼 | 第21页 |
(二)通俗化要有大众情感 | 第21-22页 |
(三)通俗化要朴实 | 第22页 |
(四)通俗化要提防误区 | 第22页 |
五、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方法 | 第22-24页 |
(一)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第23页 |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23页 |
(三)坚持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体相结合 | 第23-24页 |
(四)坚持研究与宣传相结合 | 第24页 |
六、制定和实施维护大众民生利益的方针政策 | 第24-25页 |
(一)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突破口 | 第24-25页 |
(二)以制定和实施民生路线方针政策为切入点 | 第25页 |
七、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 第25-28页 |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 第26页 |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第26-27页 |
(三)保持清正廉明的形象 | 第27-28页 |
八、加强理论宣传队伍建设 | 第28-30页 |
(一)政治强 | 第28页 |
(二)业务精 | 第28-29页 |
(三)文风好 | 第29页 |
(四)作风端正 | 第29页 |
(五)道德高尚 | 第29-30页 |
九、建立健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 第30-33页 |
(一)领导责任机制 | 第30页 |
(二)宣传教育机制 | 第30-31页 |
(三)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 第31页 |
(四)保障监督机制 | 第31页 |
(五)奖惩机制 | 第31-32页 |
(六)效果评价机制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录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