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气候学论文

唐华清宫景区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初探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绪论第11-29页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课题来源第11-12页
        1.1.2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7页
        1.3.1 风景园林第14-15页
        1.3.2 气候适宜性第15-17页
        1.3.3 空间格局第17页
    1.4 文献综述第17-25页
        1.4.1 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的研究第17-21页
        1.4.2 气候适宜性在风景园林应用方面的研究第21-24页
        1.4.3 关于华清池旅游景区的相关研究第24-25页
    1.5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6 研究方法第26页
    1.7 研究框架第26-29页
2 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的内容及相关原理分析第29-53页
    2.1“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研究的内容及尺度范畴第29-31页
        2.1.1“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的内涵第29页
        2.1.2 气候空间的尺度划分依据第29-31页
        2.1.3 我国气候适宜性空间形成的因素及特征第31页
    2.2 人类追求“气候适宜性空间”的时空演进过程第31-37页
        2.2.1 人类追求“气候适宜性”的时间演进过程第31-33页
        2.2.2 人类追求“气候适宜性”的空间演进过程第33-37页
        2.2.3 气候“适生”与气候“适游”第37页
    2.3 “适生”局地气候空间格局的构成内容第37-42页
        2.3.1 判断的理论依据——风水第37-38页
        2.3.2 空间构成要素及内容第38-40页
        2.3.3 空间构成规律第40-42页
    2.4 “适游”微气候空间格局的构成内容第42-52页
        2.4.1 气候要素第42-44页
        2.4.2 园林物质构成要素与气候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第44-50页
        2.4.3 气候要素对人体的作用机制第50-52页
    2.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3. 唐华清宫局地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分析第53-77页
    3.1 唐华清宫景区概况第53-57页
        3.1.1 区域位置第53-54页
        3.1.2 自然环境第54页
        3.1.3 气候特征第54-56页
        3.1.4 自然资源第56页
        3.1.5 历史文化资源第56-57页
    3.2 华清宫传统空间格局的历史演化过程第57-61页
        3.2.1 原始时期的聚落生存空间第57-58页
        3.2.2 封建时期的离宫别苑第58页
        3.2.3 现代时期的大众庭院园林第58-61页
    3.3 唐代巅峰时期华清宫空间格局与气候适宜性第61-65页
        3.3.1 唐华清宫空间格局的形成第61-64页
        3.3.2“苑—宫—城”园林空间格局的气候适宜性第64-65页
    3.4 华清宫基址的局地气候适宜性分析第65-74页
        3.4.1 山环水抱(空间)第65-66页
        3.4.2 阴阳消长(朝向)第66页
        3.4.3 地气温润(热源)第66-71页
        3.4.4 地形地表(冷源)第71-74页
    3.5 华清宫景区局地气候适宜性对人体的特殊功效第74-75页
        3.5.1 空气疗养功效第74-75页
        3.5.2 温泉疗养功效第75页
        3.5.3 森林疗养功效第75页
    3.6 本章小结第75-77页
4.现代华清池景区园林空间微气候适宜性分析第77-117页
    4.1 实测对象第77-82页
        4.1.1 华清宫旅游景区现状第77-78页
        4.1.2 华清宫旅游景区内各园区概述第78-80页
        4.1.3 现代华清宫景区空间构成特点第80-82页
    4.2 实测方案第82-90页
        4.2.1 实测目的第82页
        4.2.2 实测内容第82页
        4.2.3 实测布点及测点特征第82-86页
        4.2.4 难点与应对第86-89页
        4.2.5 测试时间与测试工具第89-90页
    4.3 实测过程及实测结果分析第90-114页
        4.3.1 不同空间类型的小气候实测比较分析第90-96页
        4.3.2 相同空间类型不同构成要素的小气候实测比较分析第96-103页
        4.3.3 地形要素主导下的庭院空间小气候实测分析第103-109页
        4.3.4 建筑朝向影响下的小气候实测分析第109-113页
        4.3.5 不同地表材料的小气候实测分析第113-114页
    4.4 本章小结第114-117页
5 华清池景区游客行为注记与问卷调查验证实测有效性第117-131页
    5.1 问卷调查部分第117-121页
        5.1.1 调查方法及目的第117页
        5.1.2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第117-119页
        5.1.3 调查问卷与实测结果验证第119-121页
    5.2 行为注记部分第121-130页
        5.2.1 景区游人的活动类型及活动内容第121-122页
        5.2.2 小气候影响下的各景区游人活动的时空规律第122-129页
        5.2.3 游人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小气候舒适度的验证第129-130页
    5.3 验证启发第130-131页
6.对华清池旅游景区微气候适应性空间设计的探讨第131-141页
    6.1 景区小气候现状问题第131-133页
        6.1.1 园区坐憩空间的微气候环境较差第131-132页
        6.1.2 在之前的改造提升中缺乏气候设计的考虑第132-133页
    6.2 景区气候小设计策略设想第133-141页
        6.2.1 了解游人的不同需求第133页
        6.2.2 对微气候要素的调控内容第133-136页
        6.2.3 对微气候舒适度的调控措施第136-139页
        6.2.4 对游憩空间品质的提高第139-141页
7. 结语与展望第141-145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41-142页
    7.2 论文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第142-145页
致谢第145-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3页
图表目录第153-157页
附录1第157-159页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设计情况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下一篇:GNSS观测数据预处理及质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