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后工业园区公共空间景观重塑设计方法研究--以西安“大华·1935”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工业废弃地和遗产的存在引发社会问题第12页
        1.1.2 城市更新语境下旧工业区的功能转型第12-13页
        1.1.3 公众对公共空间的诉求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页
    1.3 后工业景观的发展历程第15-16页
        1.3.1 国外发展历程第15-16页
        1.3.2 国内发展历程第16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9页
    1.5 研究框架第19-22页
第二章 案例研究与国内后工业景观实例调研第22-44页
    2.1 案例研究第22-25页
        2.1.1 国外——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第22-24页
        2.1.2 国内——中山岐江公园第24-25页
    2.2 调研实例选择第25-26页
    2.3 调研方法第26页
    2.4 实例调研第26-40页
        2.4.1 北京798艺术区第27-31页
        2.4.2 上海红坊艺术区第31-35页
        2.4.3 青岛中联U谷 2.5 产业园第35-40页
    2.5 调研分析总结与存在问题第40-42页
        2.5.1 调研成果第40-41页
        2.5.2 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第41-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概述第44-54页
    3.1 后工业园区公共空间相关理论第44-47页
        3.1.1 公共空间的概念第44页
        3.1.2 公共空间的内涵第44-45页
        3.1.3 后工业园区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第45-47页
    3.2 后工业景观相关理论第47-48页
        3.2.1 后工业景观的概念第47页
        3.2.2 工业废弃地形成的原因第47-48页
    3.3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第48-51页
        3.3.1 城市更新理论第48页
        3.3.2 生态设计理论第48-49页
        3.3.3 文化遗产保护第49页
        3.3.4 环境行为理论第49-50页
        3.3.5 景观美学理论第50-51页
    3.4 学科间交叉关系第51-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后工业园区公共空间景观构成要素与设计原则第54-62页
    4.1 后工业园区公共空间类型第54-55页
        4.1.1 按与市区的区位关系划分第54-55页
        4.1.2 按空间尺度与规模划分第55页
    4.2 后工业园区公共空间景观构成要素第55-58页
        4.2.1 废弃工业设施及构筑物第55-57页
        4.2.2 原工业场地环境第57页
        4.2.3 工业废弃物第57-58页
    4.3 后工业园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原则第58-62页
        4.3.1 整体性保护和开发第58-59页
        4.3.2 兼容性原则第59页
        4.3.3 开放性原则第59页
        4.3.4 多样性原则第59-60页
        4.3.5 发掘和彰显技术美学特征第60页
        4.3.6 传承工业历史文脉第60页
        4.3.7 生态性原则第60-62页
第五章 后工业园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方法第62-82页
    5.1 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文化传承第62-68页
        5.1.1 整体空间结构与重要节点的保护与再生第62-64页
        5.1.2 单体工业厂区公共空间的保护与再生第64-68页
    5.2 场地的艺术化处理与再创造第68-71页
        5.2.1 工业场地环境与设施的艺术化重塑第68-69页
        5.2.2 工业地形地貌的艺术化重塑第69-71页
    5.3 公共空间种植设计策略第71-74页
        5.3.1 后工业园区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的类型第71-72页
        5.3.2 后工业园区公共空间植物设计理念第72页
        5.3.3 后工业园区公共空间种植设计手法第72-74页
    5.4 公共空间体验式活动策划第74-75页
        5.4.1 工业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第74页
        5.4.2 互动式休闲活动引入第74-75页
        5.4.3 趣味性与体验性活动策划第75页
    5.5 公共空间布局整合与重构第75-78页
        5.5.1 单一空间的设计方法第75-77页
        5.5.2 多个空间的组合方法第77-78页
    5.6 生态学理论与生态技术措施的运用第78-80页
        5.6.1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第78页
        5.6.2 土壤和水体污染的治理第78-79页
        5.6.3 生态修复与再生第79-80页
    5.7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实践案例研究第82-96页
    6.1“大华·1935”项目背景第82-84页
        6.1.1 项目概况第82-83页
        6.1.2 场地现状第83-84页
    6.2 大华1935文脉要素解读分析第84-85页
        6.2.1 设计理念第84-85页
        6.2.2 形式语言第85页
    6.3 空间布局结构第85-87页
        6.3.1 空间布局第85-86页
        6.3.2 交通流线空间第86-87页
    6.4 景观设计方法的应用与思考第87-94页
        6.4.1 基于历史文脉的空间界面设计第87-88页
        6.4.2 空间的艺术化处理与再创造第88-89页
        6.4.3 植物营造公共空间第89-90页
        6.4.4 文化体验式活动丰富第90-91页
        6.4.5 公共空间整合与重构第91-93页
        6.4.6 生态技术的体现第93-94页
    6.5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结论与展望第96-100页
    结论第96-97页
    展望第97-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附录第102-10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TRNSYS的中央空调冷源系统运行优化研究
下一篇:山咀村土地流转对其乡村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