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1.3.1 土壤有机碳及其对土壤环境的意义 | 第12-14页 |
1.3.2 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固碳潜力 | 第14-17页 |
1.3.3 人工植被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第17-19页 |
1.3.4 DNDC模型研究土壤有机碳库 | 第19-2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述和研究方法 | 第24-37页 |
2.1 研究区概述 | 第24-25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2.1.2 水文气候 | 第24页 |
2.1.3 土壤植被 | 第24-25页 |
2.1.4 农业及生态 | 第25页 |
2.2 主要研究指标 | 第25-26页 |
2.3 样地选择及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2.3.1 样地选择和采样方法 | 第26-28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3.3 人工植被管理方式调查 | 第30-31页 |
2.3.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1-32页 |
2.4 DNDC模型简介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模拟 | 第32-37页 |
2.4.1 DNDC模型简介 | 第32-33页 |
2.4.2 DNDC模拟土壤有机碳过程 | 第33-34页 |
2.4.3 模型所需数据收集和处理 | 第34-37页 |
第三章 陇南山地人工植被土壤有机碳、总氮和总磷 | 第37-43页 |
3.1 土壤有机碳、总氮和总磷 | 第37-39页 |
3.1.1 土壤有机碳 | 第37页 |
3.1.2 土壤总氮 | 第37-38页 |
3.1.3 土壤总磷 | 第38-39页 |
3.2 小结与讨论 | 第39-43页 |
第四章 土壤物理性质与植被生物量 | 第43-50页 |
4.1 土壤大团聚体 | 第43-44页 |
4.2 容重、含水率、pH和总孔隙度 | 第44-46页 |
4.3 植被生物量 | 第46页 |
4.4 土壤粒度 | 第46-48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土壤有机碳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 第50-55页 |
5.1 土壤有机碳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系数矩阵 | 第50页 |
5.2 基于RDA分析方法对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环境因子研究 | 第50-53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53-55页 |
第六章 DNDC模型对研究区土壤有机碳的模拟 | 第55-63页 |
6.1 模型验证 | 第55页 |
6.2 有机碳密度和土壤固碳潜力 | 第55-58页 |
6.2.1 人工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 | 第55-57页 |
6.2.2 人工植被土壤固碳潜力 | 第57-58页 |
6.3 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6.4 人工植被土壤碳元素输入和输出 | 第60-61页 |
6.5 小结与讨论 | 第61-6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7.1 结论 | 第63-64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