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论 | 第11-13页 |
1.1 世界和我国女子链球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2.1 运动训练过程概念研究 | 第13-14页 |
2.2 竞技能力的概念及构成因素研究 | 第14-17页 |
2.2.1 竞技能力的概念研究 | 第15-16页 |
2.2.2 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3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23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7-18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18-19页 |
3.2.3 专家访谈法 | 第19页 |
3.2.4 跟踪观察法 | 第19页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19页 |
3.2.6 个案分析法 | 第19页 |
3.2.7 测试法 | 第19-20页 |
3.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3.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3.3.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23-128页 |
4.1 运动训练过程控制及其相关理论的界定 | 第23-29页 |
4.1.1 控制概念研究 | 第23页 |
4.1.2 控制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及优化控制 | 第23-24页 |
4.1.3 训练计划和训练控制的关系 | 第24页 |
4.1.4 "运动训练过程控制"的步骤和概念的界定 | 第24-26页 |
4.1.5 "运动训练过程控制"的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4.1.6 我国高水平链球运动员训练过程控制指标筛选原则 | 第27-28页 |
4.1.7 我国高水平链球运动员训练过程控制的相关因素模型构建 | 第28-29页 |
4.2 我国高水平女子链球运动员选材特征 | 第29-34页 |
4.2.1 选材的重要性 | 第29-31页 |
4.2.2 我国高水平女子链球运动员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比较 | 第31-34页 |
4.3 我国高水平链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 | 第34-44页 |
4.3.1 链球运动员竞技能力 | 第34-35页 |
4.3.2 链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 | 第35-38页 |
4.3.3 国内外链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 | 第38-44页 |
4.4 我国高水平链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 | 第44-67页 |
4.4.1 体能概述、体能构成因素、体能的功能及体能阶段训练目标 | 第44-51页 |
4.4.2 体能训练 | 第51-67页 |
4.5 我国高水平链球运动员技术训练特征研究 | 第67-86页 |
4.5.1 投掷项目技术阶段界定 | 第67-69页 |
4.5.2 女子链球投掷技术的运动学特征标准 | 第69-71页 |
4.5.3 我国高水平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技术特征研究 | 第71-85页 |
4.5.4 小结 | 第85-86页 |
4.6 赛前训练安排 | 第86-110页 |
4.6.1 赛前训练概念概述 | 第86-87页 |
4.6.2 赛前训练时间安排概述 | 第87-89页 |
4.6.3 阶段划分及各阶段主要任务、措施、训练手段和主要的训练指标 | 第89-107页 |
4.6.4 08年奥运会赛前训练程序化参赛 | 第107-110页 |
4.7 赛前训练安排阶段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控制 | 第110-118页 |
4.7.1 竞技状态 | 第110-111页 |
4.7.2 赛前训练和参赛能力的培养 | 第111-118页 |
4.8 我国高水平女子链球运动员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 第118-128页 |
4.8.1 心理控制研究概述 | 第118-120页 |
4.8.2 我国高水平女子链球运动员参赛心理案例 | 第120-122页 |
4.8.3 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 第122-128页 |
5 结论与不足 | 第128-130页 |
5.1 结论 | 第128-129页 |
5.2 不足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附录 | 第135-139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