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有害植物及其清除论文--杂草论文

紫茎泽兰中EaCBF1基因的功能鉴定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引言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7页
    1 前言第13页
    2 紫茎泽兰研究现状第13-22页
        2.1 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性第13-15页
        2.2 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的研究第15-16页
        2.3 紫茎泽兰的危害第16-17页
            2.3.1 侵占生产生活用地第17页
            2.3.2 降低土壤肥力第17页
            2.3.3 危害人和其它动物第17页
        2.4 紫茎泽兰入侵传播途径第17-18页
            2.4.1 风传第18页
            2.4.2 水传第18页
            2.4.3 随交通工具传播第18页
            2.4.4 随牲畜放牧传播第18页
            2.4.5 依靠无性繁殖能力扩展第18页
        2.5 紫茎泽兰防治的研究现状第18-21页
            2.5.1 生态工程法第19页
            2.5.2 生物防除研究第19-20页
            2.5.3 化学防除研究第20-21页
            2.5.4 机械防除法第21页
        2.6 我国紫茎泽兰利用研究现状第21-22页
            2.6.1 利用其有用成分研制杀虫剂第21页
            2.6.2 微生物发酵生产动物饲料第21页
            2.6.3 微生物发酵生产木糖醇的研究第21-22页
            2.6.4 作为野生有机肥料资源的研究第22页
            2.6.5 利用紫茎泽兰作染料第22页
            2.6.6 紫茎泽兰人造板的研究第22页
    3 植物耐冷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第22-26页
        3.1 CRT作用元件的发现以及CBF基因的克隆第23-24页
        3.2 ICE-CBF调控途径及其功能研究第24-25页
        3.3 转CBF转录激活因子的基因工程第25-26页
    4 植物转基因方法研究进展第26-31页
        4.1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系统第27-29页
            4.1.1 活体接种法第28页
            4.1.2 共培养转化法第28页
            4.1.3 叶盘转化法第28-29页
        4.2 基因枪法第29-30页
        4.3 PEG介导法第30页
        4.4 脂质体法第30页
        4.5 电穿孔法第30页
        4.6 显微注射法第30-31页
        4.7 花粉管通道法第31页
    5 植物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第31-35页
        5.1 低温半致死温度第31-32页
        5.2 低温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第32-33页
            5.2.1 细胞膜脂肪酸成分的变化第32页
            5.2.2 低温胁迫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第32页
            5.2.3 MDA对细胞膜的毒害作用第32-33页
        5.3 低温对细胞内溶物的影响第33-34页
            5.3.1 可溶性糖第33页
            5.3.2 脯氨酸第33页
            5.3.3 可溶性蛋白第33-34页
        5.4 活性氧清除系统与植物耐冷能力的关系第34页
        5.5 低温胁迫对植物光合系统的伤害第34-35页
    6 展望第35-37页
第二章 不同种群紫茎泽兰耐冷能力比较第37-43页
    2.1 实验材料第37-38页
    2.2 实验方法第38页
    2.3 结果分析第38-40页
        2.3.1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电解质渗透率变化第38-39页
        2.3.2 不同种群紫茎泽兰低温半致死温度的确定第39-40页
    2.4 讨论第40-43页
第三章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的生理反应第43-59页
    3.1 实验材料第44页
    3.2 实验方法第44-47页
        3.2.1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第44-45页
        3.2.2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第45页
        3.2.3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第45-46页
        3.2.4 SOD含量测定第46-47页
        3.2.5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47页
        3.2.6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第4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7-53页
        3.3.1 丙二醛含量测定第47-48页
        3.3.2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第48-50页
        3.3.3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第50-51页
        3.3.4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SOD含量变化第51-52页
        3.3.5 低温胁迫对各种群紫茎泽兰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52-53页
        3.3.6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变化第53页
    3.4 讨论第53-59页
第四章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EACBF1基因表达差异第59-77页
    4.1 半定量RT-PCR检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CBF基因表达差异第60-65页
        4.1.1 实验材料第60页
        4.1.2 实验方法第60-62页
            4.1.2.1 总RNA的提取第60-61页
            4.1.2.2 反转录反应(同4.2.2.3)第61页
            4.1.2.3 EaCBF1和EaActin基因的PCR扩增第61-62页
            4.1.2.4 PCR产物检测第62页
        4.1.3 结果分析第62-64页
            4.1.3.1 总RNA提取情况检测第62-63页
            4.1.3.2 半定量检测各种群中EaCBF1的表达情况第63-64页
        4.1.4 讨论第64-65页
    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CBF基因表达差异第65-77页
        4.2.1 实验材料第65页
        4.2.2 实验方法第65-69页
        4.2.3 结果与分析第69-74页
        4.2.4 讨论第74-77页
第五章 紫茎泽兰转基因体系的研究第77-93页
    5.1 实验材料第77-78页
    5.2 实验方法第78-88页
        5.2.1 紫茎泽兰总DNA的提取第78页
        5.2.2 目的片段EaCBF1的扩增第78-79页
        5.2.3 目的片段EaCBF1的切胶回收第79-81页
        5.2.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81页
        5.2.5 将EaCBF1连入T载体第81页
        5.2.6 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第81-82页
        5.2.7 阳性转化子的筛选第82-84页
        5.2.8 将目的基因连入PBI121第84-86页
        5.2.9 冻融法转化根癌农杆菌第86-87页
        5.2.10 以紫茎泽兰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第87-88页
    5.3 结果分析第88-92页
        5.3.1 紫茎泽兰总DNA电泳检测第88页
        5.3.2 目的基因CBF的PCR扩增第88-89页
        5.3.3 T-CBF阳性克隆的筛选第89-90页
        5.3.4 PBI121-CBF阳性克隆筛选第90-91页
        5.3.5 卡纳抗性苗的获得第91-92页
    5.4 讨论第92-93页
附录 本论文所用培养基及试剂配方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5页
致谢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赤霉病菌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发酵条件的优化及抗菌物质的研究
下一篇:斑蝥素对粘虫代谢酶系及保护酶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