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 1.1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发展 | 第7-8页 |
| 1.1.1 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 | 第7页 |
| 1.1.2 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 第7-8页 |
| 1.2 带转换层结构高层建筑的发展现状 | 第8页 |
| 1.3 转换层的功能和主要类型 | 第8-9页 |
| 1.3.1 转换层的功能 | 第8页 |
| 1.3.2 转换层的主要类型 | 第8-9页 |
| 1.4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研究成果 | 第9-12页 |
| 1.4.1 转换层结构工程实践及研究 | 第9-10页 |
| 1.4.2 转换层结构理论研究 | 第10-12页 |
| 1.5 现行规范对带转换层建筑结构的相关规定 | 第12-13页 |
| 1.6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工工程概况及方案确定原则 | 第15-25页 |
| 2.1 工程概况 | 第15页 |
| 2.2 结构方案设计准则 | 第15-17页 |
| 2.2.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准则 | 第15-16页 |
| 2.2.2 抗震设计的主要概念和准则 | 第16-17页 |
| 2.3 加强概念设计,控制结构的规则性 | 第17-20页 |
| 2.3.1 设定结构模型计算嵌固端 | 第17-18页 |
| 2.3.2 合理划分上部结构的结构单元 | 第18-19页 |
| 2.3.3 选择合适的结构型式 | 第19-20页 |
| 2.4 计算确定整体结构模型的计算嵌固端 | 第20-21页 |
| 2.5 基础方案确定 | 第21页 |
| 2.6 后砌墙对结构主体计算的影响 | 第21-22页 |
| 2.7 SATWE 程序计算分析的主要技术参数结果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结构沉降计算分析 | 第25-35页 |
| 3.1 主楼裙楼间不设永久性沉降缝 | 第25页 |
| 3.2 主裙楼沉降计算 | 第25-27页 |
| 3.3 沉降计算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 3.4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 3.5 GM(1,1)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30-31页 |
| 3.6 GM(1,1)模型建模计算及精度分析 | 第31-34页 |
| 3.6.1 主楼地基的沉降量预测 | 第31-32页 |
| 3.6.2 主楼精度检验 | 第32-33页 |
| 3.6.3 裙楼地基的沉降量预测 | 第33页 |
| 3.6.4 裙楼精度检验 | 第33-34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超长结构无缝设计 | 第35-40页 |
| 4.1 工程结构裂缝基本概念 | 第35-36页 |
| 4.2 伸缩缝设置及取消的原理 | 第36页 |
| 4.3 超长结构无缝设计及计算分析 | 第36-40页 |
| 第五章 转换结构计算分析 | 第40-49页 |
| 5.1 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概念 | 第40-41页 |
| 5.2 转换层及转换构件设计分析 | 第41-46页 |
| 5.3 弹性时程分析 | 第46-49页 |
| 第六章 楼盖结构方案分析 | 第49-58页 |
| 6.1 楼盖体系的主要作用 | 第49页 |
| 6.2 楼盖体系选择的主要原则 | 第49-50页 |
| 6.3 楼盖结构方案经济分析 | 第50-58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8-60页 |
| 7.1 重视概念设计,建立正确规则的结构计算模型 | 第58页 |
| 7.2 采取措施解决超长及沉降问题 | 第58-59页 |
| 7.3 对转换层及转换构件进行重点分析 | 第59页 |
| 7.4 通过比较分析确定合理的楼盖结构方案 | 第59页 |
| 7.5 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附录 A | 第63-69页 |
| 附录 B | 第69-74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