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曹玉山教授治疗心血管疾病经验及曹氏降压方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5-16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6-38页
    综述一 关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现状第16-19页
    综述二 名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学术经验回顾第19-27页
    综述三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第27-38页
前言第38-39页
第二部分 导师曹玉山教授论治心血管疾病学术经验总结第39-68页
    1 导师曹玉山教授治疗心血管疾病基本观点与思路第39-44页
    2 导师曹玉山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临床经验第44-49页
    3 导师曹玉山教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第49-55页
    4 导师曹玉山教授分期治疗肺心病临床经验第55-60页
    5 导师曹玉山教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处方用药统计分析第60-68页
第三部分 曹氏降压方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临床研究第68-109页
    摘要第68-70页
    1 研究对象第70页
    2 诊断标准第70页
    3 纳入标准第70-71页
    4 排除标准第71页
    5 病例退出标准第71页
    6 研究方法第71-74页
    7 疗效评价标准第74-76页
    8 统计方法第76页
    9 结果第76-95页
        9.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第76-79页
        9.2 两组降压效果比较第79页
        9.3 两组治疗前后坐位血压的变化第79-80页
        9.4 两组治疗前后脉压比较第80-81页
        9.5 两组治疗前后脉压指数比较第81-82页
        9.6 两组血压达标率比较第82页
        9.7 两组治疗前后静息心率比较第82-83页
        9.8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收缩压乘积比较第83-84页
        9.9 两组28d内替米沙坦总剂量比较第84页
        9.10 两组证候疗效比较第84-85页
        9.1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的比较第85-86页
        9.12 两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第86-88页
        9.1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第88-94页
        9.14 安全性观测结果第94-95页
    10 讨论第95-108页
        10.1 高血压病的西医研究现状思考第95-96页
        10.2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第96页
        10.3 导师分析高血压病的基本理念第96-97页
        10.4 导师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第97-102页
            10.4.1 脏腑失和,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发病基础第97-98页
            10.4.2 气机升降失常是高血压病病机关键第98-99页
            10.4.3 上盛下虚是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临床证候特征第99-100页
            10.4.4 气血不畅,痰瘀互阻是高血压病重要病理特点第100-101页
            10.4.5 导师对高血压病治法的认识第101-102页
        10.5 曹氏降压方处方组成及加减分析第102-103页
            10.5.1 曹氏降压方处方组成分析第102页
            10.5.2 曹氏降压方加减思路第102-103页
        10.6 对照药的选择第103-104页
        10.7 曹氏降压方治疗高血压病效果分析第104-108页
            10.7.1 曹氏降压方降压效果分析第104页
            10.7.2 曹氏降压方对患者脉压、脉压指数的影响分析第104-105页
            10.7.3 曹氏降压方对患者静息心率的影响分析第105-106页
            10.7.4 曹氏降压方对患者心率收缩压乘积的影响分析第106页
            10.7.5 曹氏降压方证候疗效及其对症状的影响分析第106页
            10.7.6 曹氏降压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第106-108页
    11 小结第108-109页
结语第109页
课题创新之处第109页
不足与展望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附录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第122-126页
个人简历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Root SP生物相容性及根尖封闭能力的研究
下一篇:我国环境纠纷非诉调解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