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简介 | 第14-16页 |
1.2.1 车辆及转向架 | 第14-15页 |
1.2.2 轨道梁结构 | 第15-16页 |
1.3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第16-20页 |
1.3.1 传统轨道交通车辆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 第17-19页 |
1.3.2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与轨道梁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 第19-20页 |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1-23页 |
第2章 橡胶充气轮胎力学模型 | 第23-37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橡胶充气轮胎的结构及分类 | 第23-24页 |
2.3 橡胶充气轮胎的力学特性 | 第24-30页 |
2.3.1 作用在轮胎上的力、力矩及轮胎标准坐标系 | 第24-26页 |
2.3.2 轮胎的纵向力学特性 | 第26页 |
2.3.3 轮胎的径向振动特性 | 第26-27页 |
2.3.4 轮胎的侧偏特性 | 第27-29页 |
2.3.5 轮胎有外倾角时的受力特性 | 第29-30页 |
2.4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的轮胎模型 | 第30-35页 |
2.4.1 轮胎径向振动模型 | 第30-33页 |
2.4.2 侧向模型 | 第33-35页 |
2.4.3 纵向滑转产生的力矩 | 第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轨道梁系统振动分析模型 | 第37-57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动力学模型 | 第37-44页 |
3.2.1 跨座式单轨车辆振动的基本型式 | 第38-39页 |
3.2.2 跨座式单轨车辆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39页 |
3.2.3 跨座式单轨车辆振动微分方程 | 第39-44页 |
3.3 轨道梁动力学模型 | 第44-48页 |
3.3.1 轨道梁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4-45页 |
3.3.2 轨道梁的振动微分方程 | 第45-48页 |
3.4 轨道梁表面不平度 | 第48-50页 |
3.5 车辆-轨道梁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及求解 | 第50-55页 |
3.6 车辆-轨道梁系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程序设计 | 第5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跨座式单轨车辆-轨道梁系统动力响应计算 | 第57-71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工程背景与算例介绍 | 第57页 |
4.3 计算条件 | 第57-58页 |
4.4 车辆-轨道梁动力相互作用计算分析 | 第58-69页 |
4.4.1 轨道梁自振特性分析 | 第58页 |
4.4.2 导向轮和稳定轮预压力分析 | 第58-62页 |
4.4.3 行车速度对车辆和轨道梁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2-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本文建立的车辆-轨道梁耦合模型与现有模型的比较分析 | 第71-83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采用不同轮胎侧向模型的对比 | 第71-77页 |
5.2.1 轨道梁位移的对比 | 第72-73页 |
5.2.2 轨道梁加速度的对比 | 第73-75页 |
5.2.3 车辆加速度的对比 | 第75-76页 |
5.2.4 讨论与总结 | 第76-77页 |
5.3 采用不同轮胎径向模型的对比 | 第77-81页 |
5.3.1 预压力相同车速不同的情况对比 | 第77-79页 |
5.3.2 车速相同预压力不同的情况对比 | 第79-80页 |
5.3.3 讨论与总结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6章 风荷载作用下车辆与轨道梁的动力相互作用 | 第83-99页 |
6.1 引言 | 第83页 |
6.2 风荷载的模拟 | 第83-85页 |
6.2.1 风速场的简化 | 第83-84页 |
6.2.2 作用在车辆和轨道梁上的风荷载 | 第84-85页 |
6.3 风荷载作用下车辆-轨道梁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 第85页 |
6.4 计算条件 | 第85-86页 |
6.5 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86-97页 |
6.5.1 有风荷载时导向轮和稳定轮预压力分析 | 第86-89页 |
6.5.2 风荷载作用下车辆-轨道梁的动力相互作用响应分析 | 第89-92页 |
6.5.3 横风对车辆和轨道梁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92-95页 |
6.5.4 有风荷载作用时非线性和线性轮胎径向模型的对比 | 第95-9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8页 |
附录A:车辆和轨道梁模型的自由度及下标意义 | 第118-119页 |
附录B:车辆参数及其物理意义 | 第119-121页 |
附录C:轨道梁参数及其物理意义 | 第121-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2-123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工程实践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