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高铁枢纽实践研究 | 第16-17页 |
1.2.2 高铁枢纽规划理论研究 | 第17-21页 |
1.2.2.1 绿色交通理论 | 第17-18页 |
1.2.2.2 客运交通枢纽规划节点理论 | 第18-19页 |
1.2.2.3 城市土地使用区位论 | 第19-21页 |
1.2.2.4 可达性影响土地使用理论 | 第21页 |
1.2.2.5 交通建设与区域发展理论 | 第21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4 相关概念的限定与阐释 | 第22-24页 |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1.4.2 高速铁路 | 第23页 |
1.4.3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 | 第23-24页 |
1.4.4 指标体系 | 第24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4-2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6页 |
1.6 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框架 | 第26页 |
1.6.1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6页 |
1.6.2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6页 |
1.7 小结 | 第26-29页 |
第二章 高铁枢纽发展状况及规划设计特点分析 | 第29-41页 |
2.1 高铁及高铁枢纽发展状况 | 第29-34页 |
2.1.1 高铁发展状况分析 | 第29-33页 |
2.1.1.1 国外高铁发展状况 | 第29-32页 |
2.1.1.2 我国高铁发展状况 | 第32-33页 |
2.1.2 国内外高铁枢纽发展状况 | 第33-34页 |
2.2 高铁枢纽规划设计面临新挑战 | 第34-36页 |
2.2.1 经济挑战:高投入下实现产出最大化 | 第35页 |
2.2.2 环境挑战:高强度开发下的环境保护 | 第35页 |
2.2.3 能源挑战:高消耗下提高能源利用率 | 第35页 |
2.2.4 社会挑战:高集中度下均衡社会发展 | 第35-36页 |
2.3 高铁枢纽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 第36-40页 |
2.3.1 站点选址大中城市 | 第36页 |
2.3.2 区位选址统筹兼顾 | 第36-37页 |
2.3.3 土地开发高密度化 | 第37-38页 |
2.3.4 换乘组织多样便捷 | 第38-39页 |
2.3.5 功能构成多元综合 | 第39页 |
2.3.6 可持续发展要求高 | 第39-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高铁枢纽评价体系架构 | 第41-62页 |
3.1 高铁枢纽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 | 第41-44页 |
3.1.1 功能内涵 | 第41-42页 |
3.1.2 环境内涵 | 第42-43页 |
3.1.3 经济内涵 | 第43页 |
3.1.4 社会内涵 | 第43-44页 |
3.2 高铁枢纽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 第44-47页 |
3.2.1 高铁枢纽评价层次 | 第44-46页 |
3.2.2 高铁枢纽评价体系构成 | 第46-47页 |
3.3 高铁枢纽综合评价思路 | 第47-58页 |
3.3.1 规划与建筑相关评价体系 | 第47-56页 |
3.3.1.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47-51页 |
3.3.1.2 生态环境评价理论 | 第51-53页 |
3.3.1.3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 第53-56页 |
3.3.1.4 高铁枢纽相关评价体系 | 第56页 |
3.3.2 高铁枢纽评价指标选取条件及原则 | 第56-58页 |
3.3.2.1 选取条件 | 第57页 |
3.3.2.2 选取原则 | 第57-58页 |
3.4 高铁枢纽评价方法 | 第58-61页 |
3.4.1 层次分析模型 | 第59-60页 |
3.4.2 专家打分模型 | 第60-61页 |
3.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基于绿色城镇群理论的高铁枢纽布点决策评价 | 第62-85页 |
4.1 绿色城镇群理论 | 第62-66页 |
4.1.1 绿色城镇群理论内涵 | 第62-63页 |
4.1.2 绿色城镇群表现特征 | 第63-66页 |
4.1.2.1 城际分工协作,减少重复建设 | 第63-64页 |
4.1.2.2 城镇集约开发,实现精明增长 | 第64-65页 |
4.1.2.3 遏制无序蔓延,引导城乡互补 | 第65-66页 |
4.1.2.4 降低环境影响,挖掘旅游资源 | 第66页 |
4.1.2.5 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 | 第66页 |
4.2 高铁枢纽对绿色城镇群发展的影响 | 第66-69页 |
4.2.1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 第66-67页 |
4.2.2 扩大分工地域范围 | 第67-68页 |
4.2.3 放大城市特色优势 | 第68-69页 |
4.2.4 带动城市转型发展 | 第69页 |
4.3 高铁枢纽的布点决策指标分析 | 第69-83页 |
4.3.1 社会类指标 | 第71-73页 |
4.3.1.1 人口承载力 | 第72页 |
4.3.1.2 城镇群中功能定位 | 第72-73页 |
4.3.1.3 在国家交通系统中的地位 | 第73页 |
4.3.1.4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及科技发展水平 | 第73页 |
4.3.2 经济类指标61 | 第73-77页 |
4.3.2.1 产业结构定位 | 第74-75页 |
4.3.2.2 人均GDP及其增长率 | 第75-76页 |
4.3.2.3 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 第76页 |
4.3.2.4 经济政策可持续性 | 第76-77页 |
4.3.3 交通类指标 | 第77-79页 |
4.3.3.1 旅客运输周转需求 | 第78页 |
4.3.3.2 与城市交通系统衔接情况 | 第78-79页 |
4.3.3.3 规划交通用地容量 | 第79页 |
4.3.4 环境类指标 | 第79-82页 |
4.3.4.1 大气生态环境承载力 | 第80页 |
4.3.4.2 水土流失承载力 | 第80-81页 |
4.3.4.3 废弃物处理承载力 | 第81页 |
4.3.4.4 地貌地质承载力 | 第81-82页 |
4.3.5 资源类指标 | 第82-83页 |
4.3.5.1 水资源承载力 | 第83页 |
4.3.5.2 土地森林绿地资源承载力 | 第83页 |
4.3.5.3 城市能源供应体系承载力 | 第83页 |
4.4 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基于HSROD模式的高铁枢纽规划评价 | 第85-123页 |
5.1 基于HSROD模式的高铁枢纽规划设计评价 | 第85-92页 |
5.1.1 TOD理论内涵 | 第85-86页 |
5.1.2 HSROD模式内涵 | 第86-89页 |
5.1.2.1 经济集约发展 | 第86-87页 |
5.1.2.2 土地混合利用 | 第87-88页 |
5.1.2.3 交通高效快捷 | 第88页 |
5.1.2.4 结构优化调整 | 第88-89页 |
5.1.2.5 生态环境保护 | 第89页 |
5.1.3 基于HSROD的高铁枢纽规划原则 | 第89-92页 |
5.1.3.1 交通组织低碳化 | 第89-90页 |
5.1.3.2 开发强度最优化 | 第90页 |
5.1.3.3 枢纽开发一体化 | 第90-91页 |
5.1.3.4 节点场所平衡化 | 第91-92页 |
5.1.3.5 选址空间扩展性 | 第92页 |
5.1.3.6 场地规划生态化 | 第92页 |
5.2 高铁枢纽规划评价指标分析 | 第92-121页 |
5.2.1 场址选择 | 第94-99页 |
5.2.1.1 与城市发展策略有机结合 | 第95-96页 |
5.2.1.2 城市配套交通系统 | 第96-97页 |
5.2.2.3 既有铁路设施利用程度 | 第97-99页 |
5.2.2 土地开发 | 第99-106页 |
5.2.2.1 用地功能定位 | 第99-101页 |
5.2.2.2 枢纽综合开发 | 第101-103页 |
5.2.2.3 土地开发强度 | 第103-105页 |
5.2.2.4 对城市的分割 | 第105-106页 |
5.2.3 规划布局 | 第106-115页 |
5.2.3.1 枢纽规模合理化 | 第106-109页 |
5.2.3.2 交通组织低碳化 | 第109-110页 |
5.2.3.3 总体布局立体化 | 第110-112页 |
5.2.3.4 地下空间统筹利用 | 第112-113页 |
5.2.3.5 步行系统的通达 | 第113-114页 |
5.2.3.6 枢纽的可扩展性 | 第114-115页 |
5.2.4 环境影响 | 第115-120页 |
5.2.4.1 噪声 | 第116-117页 |
5.2.4.2 振动 | 第117-118页 |
5.2.4.3 电磁辐射 | 第118-119页 |
5.2.4.4 城市景观 | 第119页 |
5.2.4.5 水环境 | 第119页 |
5.2.4.6 地质地貌环境 | 第119页 |
5.2.4.7 生态环境 | 第119-120页 |
5.2.5 社会影响 | 第120-121页 |
5.2.5.1 土地成本 | 第120页 |
5.2.5.2 环保投入 | 第120-121页 |
5.2.5.3 文化历史古迹保护 | 第121页 |
5.2.5.4 防灾减灾 | 第121页 |
5.3 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六章 基于绿色建筑理论的高铁枢纽站房设计评价 | 第123-171页 |
6.1 基于绿色建筑理论的高铁站房设计原则 | 第123-124页 |
6.1.1 绿色建筑理论内涵 | 第123-124页 |
6.1.2 基于绿色建筑理论的高铁站房设计原则 | 第124页 |
6.2 高铁枢纽站房设计指标分析 | 第124-168页 |
6.2.1 外部形态 | 第125-132页 |
6.2.1.1 整体风格协调 | 第126-127页 |
6.2.1.2 体现地域特色 | 第127-131页 |
6.2.1.3 赋予地标形象 | 第131-132页 |
6.2.2 功能布局 | 第132-147页 |
6.2.2.1 分层式功能布局 | 第133-135页 |
6.2.2.2 高效的交通功能空间 | 第135-142页 |
6.2.2.3 灵活的服务功能空间 | 第142-144页 |
6.2.2.4 便捷的运营管理空间 | 第144-145页 |
6.2.2.5 良好的改建应变能力 | 第145-147页 |
6.2.3 流线组织 | 第147-150页 |
6.2.3.1 立体化流线组织 | 第147-149页 |
6.2.3.2 流线设计“零换乘” | 第149-150页 |
6.2.4 空间形态与环境 | 第150-156页 |
6.2.4.1 空间尺度合理 | 第150-151页 |
6.2.4.2 空间导向明确 | 第151-153页 |
6.2.4.3 绿色景观引入 | 第153页 |
6.2.4.4 无障碍设计 | 第153-155页 |
6.2.4.5 室内声环境 | 第155页 |
6.2.4.6 室内热舒适度 | 第155-156页 |
6.2.5 节能环保 | 第156-164页 |
6.2.5.1 绿色建材应用 | 第157-158页 |
6.2.5.2 生态技术引入 | 第158-159页 |
6.2.5.3 结构材料选择 | 第159-161页 |
6.2.5.4 自然采光 | 第161-162页 |
6.2.5.5 自然通风 | 第162-164页 |
6.2.5.6 减震降噪 | 第164页 |
6.2.6 能源消耗 | 第164-168页 |
6.2.6.1 照明系统节能 | 第165-166页 |
6.2.6.2 空调通风节能 | 第166-167页 |
6.2.6.3 污、废水处理与再利用 | 第167-168页 |
6.2.6.4 雨水利用合理化 | 第168页 |
6.2.6.5 节约绿化与景观用水 | 第168页 |
6.3 小结 | 第168-171页 |
第七章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高铁枢纽施工与运营评价 | 第171-190页 |
7.1 全生命周期理论 | 第171-173页 |
7.1.1 全生命周期评价 | 第171-172页 |
7.1.2 全生命周期成本 | 第172-173页 |
7.1.3 高铁枢纽施工及运营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173页 |
7.2 高铁枢纽施工阶段评价指标分析 | 第173-182页 |
7.2.1 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高铁枢纽绿色施工 | 第173-175页 |
7.2.2 环境保护 | 第175-179页 |
7.2.2.1 扬尘污染控制 | 第175-176页 |
7.2.2.2 固体废弃物处理 | 第176页 |
7.2.2.3 有毒气体排放控制 | 第176-177页 |
7.2.2.4 噪声污染控制 | 第177页 |
7.2.2.5 水土污染控制 | 第177-178页 |
7.2.2.6 光污染控制 | 第178页 |
7.2.2.7 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 | 第178-179页 |
7.2.3 资源节约 | 第179-181页 |
7.2.3.1 土地资源节约 | 第179页 |
7.2.3.2 能耗节约 | 第179-180页 |
7.2.3.3 水资源节约 | 第180页 |
7.2.3.4 材料节约 | 第180-181页 |
7.2.4 职业安全与健康 | 第181-182页 |
7.2.4.1 场地布置及临时设施搭建 | 第181页 |
7.2.4.2 作业条件及环境安全 | 第181-182页 |
7.2.4.3 职业健康 | 第182页 |
7.2.4.4 卫生防疫 | 第182页 |
7.3 高铁枢纽运营阶段评价指标分析 | 第182-188页 |
7.3.1 枢纽运营业务简介 | 第183页 |
7.3.1.1 高铁枢纽运营系统组成 | 第183页 |
7.3.1.2 高铁枢纽业务构成 | 第183页 |
7.3.2 枢纽运营发展趋势 | 第183-185页 |
7.3.3 新技术应用 | 第185-186页 |
7.3.4 客运服务 | 第186-187页 |
7.3.5 商业服务 | 第187-188页 |
7.4 小结 | 第188-190页 |
第八章 京沪高铁典型枢纽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第190-211页 |
8.1 京沪高铁枢纽布点决策评价 | 第190-192页 |
8.2 北京南站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192-204页 |
8.2.1 规划阶段评价 | 第192-197页 |
8.2.2 设计阶段评价 | 第197-202页 |
8.2.3 施工阶段评价 | 第202页 |
8.2.4 运营阶段评价 | 第202-204页 |
8.3 济南西站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204-210页 |
8.4 小结 | 第210-211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11-213页 |
9.1 结论 | 第211-212页 |
9.2 展望 | 第212-213页 |
附录1:交通对城市形态影响的定量化研究 | 第213-217页 |
附录2:高铁枢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层次分析模型) | 第217-225页 |
附录3:高铁枢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打分调查问卷(专家打分模型) | 第225-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3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238-239页 |
致谢 | 第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