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人体生理学论文

神经元群体/集群电活动对行为任务的稀疏编码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縮略语/符号说明第14-15页
第1章 前言第15-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9页
        1.1.1 脑机接口的概念第15-16页
        1.1.2 神经元群体/集群稀疏编码第16-18页
        1.1.3 科学问题的提出第18-19页
    1.2 研究目的第19页
    1.3 研究内容第19-21页
    1.4 创新点第21-22页
第2章 原理与方法第22-27页
    2.1 植入式多通道同步记录技术第22-24页
        2.1.1 植入式多通道同步记录技术的发展第22页
        2.1.2 植入式在体多通道同步记录采集系统的组成第22-24页
    2.2 神经元集群编码第24-27页
        2.2.1 神经元集群频率编码第24页
        2.2.2 神经元集群熵编码第24-27页
第3章 大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元集群对工作记忆事件的编码第27-53页
    3.1 工作记忆第27-28页
        3.1.1 工作记忆的概念第27页
        3.1.2 内侧前额叶皮层在工作记忆中的作用第27-28页
        3.1.3 Hebb细胞集合学说第28页
    3.2 获取工作记忆任务中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群体电活动的实验第28-36页
        3.2.1 实验动物第29页
        3.2.2 Y迷宫行为学实验第29-30页
        3.2.3 Y迷宫适应性训练第30页
        3.2.4 大鼠工作记忆任务的训练方法第30-31页
        3.2.5 多通道微电极阵列植入手术第31-34页
        3.2.6 大鼠工作记忆过程中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电信号的采集第34页
        3.2.7 多通道原始数据的预处理第34-36页
    3.3 结果第36-48页
        3.3.1 大鼠在Y迷宫工作记忆任务中的行为学结果第36-37页
        3.3.2 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对工作记忆事件的调制第37-38页
        3.3.3 大鼠在工作记忆过程中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元集群频率编码第38-43页
        3.3.4 大鼠在工作记忆过程中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元集群熵编码第43-48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48-53页
        3.4.1 工作记忆中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群体编码第48-49页
        3.4.2 神经元集群的预先性活动第49-50页
        3.4.3 神经元集群频率编码和熵编码第50-51页
        3.4.4 神经元发放熵值计算中窄带带宽的选择第51-52页
        3.4.5 神经元发放熵值计算中窗口和步长的选择第52-53页
第4章 恒河猴运动皮层神经元群体对脑机接口任务的编码第53-82页
    4.1 脑机接口实验设计第53-58页
        4.1.1 实验动物第53页
        4.1.2 脑机接口实验平台第53-55页
        4.1.3 恒河猴运动皮层多通道微电极阵列植入手术第55-58页
    4.2 结果第58-79页
        4.2.1 恒河猴在脑机接口任务的行为学结果第58-62页
        4.2.2 恒河猴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在脑机接口任务的调谐属性第62-71页
        4.2.3 恒河猴在脑机接口任务中EMGs的调谐属性第71-79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79-82页
        4.3.1 脑机接口中恒河猴初级运动皮层的神经元集群的频率编码第79页
        4.3.2 线性模型的有效性第79-80页
        4.3.3 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才能有效地实现BMI?第80-81页
        4.3.4 EMGs的预测第81-82页
第5章 总结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3-95页
综述第95-113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胶质瘤中miR-106b~25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