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三、 研究的难点及其创新点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的难点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页 |
四、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2-14页 |
(一) 研究的思路 | 第12页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社会工程与防灾减灾 | 第14-23页 |
一、 灾害的历史回顾 | 第14-16页 |
(一) 灾害的定义 | 第14页 |
(二) 灾害的分类 | 第14-15页 |
(三) 灾害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 | 第15-16页 |
二、 社会工程的内涵及本质属性 | 第16-19页 |
(一) 社会性 | 第16-17页 |
(二) 系统性 | 第17-18页 |
(三) 复杂性 | 第18-19页 |
三、 社会工程的中心、主题、目标 | 第19-20页 |
(一) 社会工程的中心是体制设计 | 第19页 |
(二) 社会工程的主题是解决社会问题 | 第19-20页 |
(三) 社会工程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 | 第20页 |
四、 防灾减灾的体系建设 | 第20-23页 |
(一) 防灾减灾的内涵 | 第20-21页 |
(二) 防灾减灾的政策、技术演变 | 第21-22页 |
(三) 防灾减灾的体制与机制建设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防灾减灾的工程化趋势 | 第23-29页 |
一、 防灾减灾工作从社会技术指向社会工程的转化动力 | 第23-25页 |
(一) 内外条件 | 第23页 |
(二) 技术异化 | 第23-24页 |
(三) 范式超越 | 第24-25页 |
二、 防灾减灾工作从社会技术指向社会工程的现实需要 | 第25-27页 |
(一) 以人为本的防灾减灾“人理”与“技理” | 第25-26页 |
(二) 工程共同体背景下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 第26-27页 |
(三) 大科学工程的发展趋势与我国防灾减灾战略建设 | 第27页 |
三、 防灾减灾工作从社会技术指向社会工程的逻辑路径 | 第27-29页 |
第四章 防灾减灾体系工程的设计创新 | 第29-36页 |
一、 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设计方法 | 第29-30页 |
(一) 系统论方法 | 第29页 |
(二) 认识论方法 | 第29-30页 |
(三) 历史与逻辑方法 | 第30页 |
二、 防灾减灾体系工程的设计原则 | 第30-33页 |
(一) 制度设计的整合性 | 第30-31页 |
(二) 价值判断的多重性 | 第31-32页 |
(三) 生态工程的兼容性 | 第32-33页 |
三、 防灾减灾体系工程的设计制度创新 | 第33-36页 |
(一) 制度的管理形式创新 | 第34页 |
(二) 制度演化分析范式重建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书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个人简历 | 第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