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5.1 创新点 | 第16页 |
1.5.2 不足 | 第16-17页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农户 | 第17页 |
2.1.2 农户融资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2.1 农村金融理论 | 第18-19页 |
2.2.1.1 农业信贷补贴论 | 第18页 |
2.2.1.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第18-19页 |
2.2.1.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19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22页 |
2.2.2.1 信息不对称基础理论(AsymmetricInformation) | 第19-20页 |
2.2.2.2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 第20-21页 |
2.2.2.3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 第21-22页 |
3 农户融资困境的调查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 第22-29页 |
3.1 样本农户总体情况 | 第22-25页 |
3.1.1 样本农户收入情况 | 第23页 |
3.1.2 样本农户消费支出情况 | 第23-24页 |
3.1.3 样本农户的主要生产经营类型 | 第24-25页 |
3.2 河北省农户融资困境的具体表现 | 第25-29页 |
3.2.1 农户借贷需求强烈,但难以得到满足 | 第25-26页 |
3.2.2 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比率较低 | 第26-28页 |
3.2.3 非正规金融供给规模有限 | 第28页 |
3.2.4 农户融资隐形成本高 | 第28-29页 |
4 农户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9-47页 |
4.1 农户有效需求不足 | 第29-38页 |
4.1.1 农户有效需求不足的实证分析 | 第29-36页 |
4.1.1.1 模型选择及解释变量 | 第29-32页 |
4.1.1.2 数据来源及分析 | 第32-36页 |
4.1.2 农户有效需求不足的具体表现 | 第36-38页 |
4.1.2.1 农户融资单笔数额小,次数频繁 | 第36-37页 |
4.1.2.2 农户抵押担保的匮乏 | 第37页 |
4.1.2.3 农户信用水平不高 | 第37-38页 |
4.1.2.4 农户金融知识匮乏 | 第38页 |
4.2 农村金融供给存在障碍 | 第38-44页 |
4.2.1 信息不对称 | 第38-39页 |
4.2.2 正规金融组织融资渠道单一 | 第39-40页 |
4.2.3 正规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和服务的障碍 | 第40-41页 |
4.2.4 非正规金融发展不完善 | 第41-42页 |
4.2.5 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剧融资难问题 | 第42-44页 |
4.3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欠佳 | 第44-47页 |
4.3.1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农户融资活动 | 第44-45页 |
4.3.2 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 第45-47页 |
5 化解农户融资困难的对策建议 | 第47-53页 |
5.1 提升农户有效需求,化解农户融资困境 | 第47-48页 |
5.1.1 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 第47页 |
5.1.2 创新农户抵押和担保机制 | 第47-48页 |
5.1.3 提高农户信用水平和融资意识 | 第48页 |
5.2 完善农村金融供给,化解农户融资困境 | 第48-51页 |
5.2.1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户信用体系建设 | 第48-49页 |
5.2.2 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拓宽农户融资渠道 | 第49-50页 |
5.2.3 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强金融产品的服务与创新 | 第50页 |
5.2.4 正确引导非正规金融发展 | 第50-51页 |
5.3 优化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化解农户融资困境 | 第51-53页 |
5.3.1 加强金融法制建设 | 第51-52页 |
5.3.2 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 第52页 |
5.3.3 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