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1.2.1 公共物品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2 外部性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1.2.3 产权与交易费用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1.2.4 内河航运物品管理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1.2.5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 第25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25-3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第2章 长江航运物品及其效率改进的基本内涵 | 第30-45页 |
2.1 一般社会物品的特性 | 第30-32页 |
2.1.1 一般社会物品的基本特性 | 第30-32页 |
2.1.2 一般社会物品的其他特性 | 第32页 |
2.2 一般社会物品的基本内涵 | 第32-36页 |
2.2.1 一般社会物品的分类 | 第32-34页 |
2.2.2 一般社会物品的内涵 | 第34-36页 |
2.3 长江航运物品的基本内涵 | 第36-43页 |
2.3.1 长江航运物品系统的构成 | 第36-38页 |
2.3.2 长江航运物品的个体特性 | 第38-41页 |
2.3.3 长江航运物品的归类 | 第41页 |
2.3.4 长江航运物品的整体特性 | 第41-43页 |
2.4 长江航运物品效率改进的基本内涵 | 第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长江航运物品的有效供给 | 第45-70页 |
3.1 航运物品供给和生产的基本内涵 | 第45-46页 |
3.1.1 公共供给和市场供给的内涵 | 第45-46页 |
3.1.2 公共生产与私人生产的内涵 | 第46页 |
3.1.3 供给和生产的区别和联系 | 第46页 |
3.2 长江私人航运物品有效供给 | 第46-52页 |
3.2.1 私人航运物品的有效供给条件 | 第47-48页 |
3.2.2 公共供给私人航运物品的效率损失 | 第48-51页 |
3.2.3 私人航运物品的供给和生产方式 | 第51-52页 |
3.3 长江公共航运物品的有效供给 | 第52-59页 |
3.3.1 公共航运物品的有效供给条件 | 第52-56页 |
3.3.2 公共航运物品有效供给的障碍及改善途径 | 第56-57页 |
3.3.3 公共航运物品公共供给的扭曲效应 | 第57页 |
3.3.4 公共航运物品的供给和生产方式 | 第57-59页 |
3.4 长江准公共航运物品的有效供给 | 第59-65页 |
3.4.1 准公共航运物品的有效供给条件和损失 | 第59-63页 |
3.4.2 准公共航运物品的供给和生产方式 | 第63-65页 |
3.5 长江航运物品总体的有效供给 | 第65-68页 |
3.5.1 长江航运物品总体有效供给方式 | 第65-66页 |
3.5.2 长江公共航运物品和准公共航运物品有效供给的进一步研究 | 第66-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长江航运物品外部性及其校正 | 第70-94页 |
4.1 长江航运物品外部性的基本内涵 | 第70-77页 |
4.1.1 外部性的本质 | 第70-71页 |
4.1.2 外部性的经济特征 | 第71页 |
4.1.3 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的共性 | 第71-72页 |
4.1.4 外部性的分类 | 第72-74页 |
4.1.5 长江航运物品的外部性 | 第74-77页 |
4.2 长江航运物品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 第77-81页 |
4.2.1 对外部性承受者的资源配置影响 | 第78页 |
4.2.2 对外部性发出者的资源配置影响 | 第78-81页 |
4.3 长江航运物品外部性的校正方式 | 第81-93页 |
4.3.1 私人方式校正外部性 | 第81-84页 |
4.3.2 政府干预校正外部性 | 第84-88页 |
4.3.3 长江航运物品外部性校正方案 | 第88-89页 |
4.3.4 典型长江航运物品外部性校正实证研究 | 第89-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5章 长江航运物品的产权及其设置 | 第94-112页 |
5.1 长江航运物品产权的基本内涵 | 第94-101页 |
5.1.1 产权定义的界定 | 第94-96页 |
5.1.2 产权设置对外部性内部化的影响 | 第96-97页 |
5.1.3 产权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 第97页 |
5.1.4 长江航运物品的产权结构和特性 | 第97-101页 |
5.2 长江航运物品交易费用的基本内涵 | 第101-104页 |
5.2.1 交易的含义 | 第101-102页 |
5.2.2 交易费用的内涵 | 第102页 |
5.2.3 交易费用的若干问题 | 第102-104页 |
5.3 长江航运物品的产权设置 | 第104-110页 |
5.3.1 长江航运物品产权设置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3.2 长江航运物品的产权设置方式 | 第106-11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6章 长江航运物品管理主体效率改进及行动对策 | 第112-137页 |
6.1 长江航运物品管理的基本构架和特征 | 第112-116页 |
6.1.1 长江航运物品管理的基本构架 | 第112-115页 |
6.1.2 长江航运物品管理的基本特征 | 第115-116页 |
6.2 长江航运物品管理主体的系统性质和效率现状 | 第116-121页 |
6.2.1 长江航运物品管理主体的结构 | 第116-118页 |
6.2.2 长江航运物品管理主体的系统特征 | 第118-119页 |
6.2.3 长江航运物品管理主体的效率现状 | 第119-121页 |
6.3 长江航运物品管理主体效率改进方法 | 第121-127页 |
6.3.1 长江航运物品管理主体间关系调整研究 | 第121-123页 |
6.3.2 长江航运物品管理主体的运行机制 | 第123-124页 |
6.3.3 长江航运物品效率改进的工具 | 第124-127页 |
6.4 长江航运物品管理主体的行动对策研究 | 第127-136页 |
6.4.1 欧美内河航运物品管理的启示 | 第127-131页 |
6.4.2 长江航运物品效率改进的行动框架与工作流程 | 第131-133页 |
6.4.3 长江航运物品效率改进的景愿、战略与规划 | 第133页 |
6.4.4 长江航运物品效率改进的支撑平台建设 | 第133-13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37-140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37-138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38-139页 |
7.3 论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