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空间对齐在双向中继网络中的研究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论文背景 | 第15-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1 TWR模型的信道容量 | 第18-19页 |
1.3.2 网络编码设计 | 第19-20页 |
1.3.3 SSA技术 | 第20-21页 |
1.4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21-22页 |
1.4.1 信道容量分析 | 第21页 |
1.4.2 物理层网络编码的设计 | 第21页 |
1.4.3 实际因素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2-24页 |
1.5.1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 | 第22-23页 |
1.5.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3-24页 |
1.6 参考文献 | 第24-32页 |
第二章 SSA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32-50页 |
2.1 引言 | 第32-33页 |
2.2 信道模型 | 第33-35页 |
2.2.1 三用户MIMO Y模型 | 第33-34页 |
2.2.2 自由度的定义 | 第34-35页 |
2.3 三用户MIMO Y模型的通信过程 | 第35-37页 |
2.3.1 MAC阶段:SSA技术 | 第35-36页 |
2.3.2 BC阶段:ZFBF技术 | 第36-37页 |
2.4 三用户MIMO Y模型的自由度 | 第37-47页 |
2.4.1 自由度定理1 | 第37页 |
2.4.2 定理1的证明 | 第37-40页 |
2.4.3 M为偶数时,定理1的达成证明 | 第40-44页 |
2.4.4 M为奇数时,定理1达成的证明 | 第44-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页 |
2.6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第三章 多用户MIMO Y模型的自由度 | 第50-63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51-55页 |
3.2.1 多用户MIMO Y模型 | 第52-54页 |
3.2.2 SSA技术的优势 | 第54-55页 |
3.3 多用户MIMO Y模型的自由度 | 第55-58页 |
3.3.1 自由度定理2 | 第55页 |
3.3.2 MAC阶段:SSA技术 | 第55-57页 |
3.3.3 BC阶段:ZFBF技术 | 第57-58页 |
3.4 仿真结果 | 第58-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3.6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系统天线数比较方法 | 第63-77页 |
4.1 引言 | 第63-65页 |
4.2 信道模型 | 第65-67页 |
4.3 系统天线数的比较 | 第67-71页 |
4.4 仿真结果 | 第71-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页 |
4.6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第五章 中继节点星座图简化方案 | 第77-95页 |
5.1 引言 | 第77-79页 |
5.2 信道模型 | 第79-81页 |
5.3 星座图的简化方案 | 第81-85页 |
5.4 端到端误符号率推导 | 第85-90页 |
5.4.1 发送用户到中继节点的误符号率 | 第86-87页 |
5.4.2 中继节点接收信号时的信噪比 | 第87-89页 |
5.4.3 中继节点到接收用户的误符号率 | 第89页 |
5.4.4 发送用户到接收用户的误符号率 | 第89-90页 |
5.5 仿真结果 | 第90-9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5.7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第六章 接收端自动接收方案 | 第95-109页 |
6.1 引言 | 第95-96页 |
6.2 信道模型 | 第96-98页 |
6.3 自动接收方案 | 第98-100页 |
6.4 接收用户端CSER和BER的推导 | 第100-103页 |
6.4.1 接收用户的CSER | 第100-102页 |
6.4.2 接收用户的BER | 第102-103页 |
6.5 仿真结果 | 第103-10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6页 |
6.7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7.1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109-111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116页 |
缩略语 | 第11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