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3 聚氨酯弹性体简介 | 第13-17页 |
1.3.1 聚氨酯弹性体的特性 | 第13-14页 |
1.3.2 聚氨酯弹性体的分类 | 第14-15页 |
1.3.3 聚氨酯弹性体的应用 | 第15页 |
1.3.4 聚氨酯弹性体的化学反应 | 第15-17页 |
1.4 聚氨酯密封胶的简介 | 第17-22页 |
1.4.1 聚氨酯密封胶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2 聚氨酯密封胶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3 聚氨酯密封胶的特点及分类 | 第20-21页 |
1.4.4 聚氨酯密封胶的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23-24页 |
2.2 聚氨酯密封胶的制备方法 | 第24-25页 |
2.2.1 端异氰酸酯预聚体(A 组分)的制备 | 第24页 |
2.2.2 活性氢组分(B 组分)的制备 | 第24页 |
2.2.3 A,B 两组分的配制 | 第24-25页 |
2.3 性能测试表征方法 | 第25-30页 |
2.3.1 混合液性能测试 | 第25页 |
2.3.2 聚氨酯密封胶力学性能的测试 | 第25-28页 |
2.3.3 吸水率测试 | 第28页 |
2.3.4 聚氨酯密封胶的热分析 | 第28页 |
2.3.5 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28-29页 |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第29-30页 |
第3章 聚氨酯密封胶预聚体的制备 | 第30-43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合成工艺的确定 | 第30-32页 |
3.2.1 试验温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试验时间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水分的影响 | 第32页 |
3.2.4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32页 |
3.3 异氰酸酯指数 R 的影响 | 第32-38页 |
3.3.1 R 值对聚氨酯密封胶粘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2 R 值对聚氨酯密封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3 R 值对聚氨酯密封胶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4 R 值对吸水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 PTMEG 的分子量对聚氨酯密封胶性能的影响 | 第38-41页 |
3.4.1 PTMEG 的分子量对聚氨酯密封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2 PTMEG 的分子量对聚氨酯密封胶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填料对聚氨酯密封胶性能的影响 | 第43-60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CaCO_3对聚氨酯密封胶性能的影响 | 第43-51页 |
4.2.1 CaCO_3对聚氨酯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4.2.2 CaCO_3/PU 的微观形貌 | 第45-47页 |
4.2.3 CaCO_3/PU 的热分析 | 第47-50页 |
4.2.4 吸水率测试 | 第50-51页 |
4.3 炭黑对聚氨酯密封胶性能的影响 | 第51-57页 |
4.3.1 炭黑对聚氨酯密封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2 炭黑/PU 的微观形貌 | 第53-54页 |
4.3.3 炭黑/PU 的热分析 | 第54-57页 |
4.3.4 吸水率测试 | 第57页 |
4.4 PU 对混凝土表面的渗透性 | 第5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聚氨酯密封胶耐湿热和高低温的研究 | 第60-73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PU 湿热条件下的性能变化 | 第60-66页 |
5.2.1 PU 湿热条件下的力学老化 | 第60-62页 |
5.2.2 PU 湿热条件下的微观形貌 | 第62-64页 |
5.2.3 PU 湿热条件下的结构分析 | 第64-66页 |
5.3 PU 高低温循环条件下的性能变化 | 第66-71页 |
5.3.1 PU 高低温循环条件下的力学老化 | 第66-68页 |
5.3.2 PU 高低温循环条件下的微观形貌 | 第68-69页 |
5.3.3 PU 高低温循环条件下的结构分析 | 第69-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