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总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假设与目标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假设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依据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依据 | 第12-13页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1.5.1 研究创新 | 第13页 |
1.5.2 研究不足 | 第13-14页 |
2 理论回顾与文献评述 | 第14-20页 |
2.1 金融生态系统理论回顾与文献评述 | 第14-16页 |
2.1.1 金融生态系统的理论渊源 | 第14-15页 |
2.1.2 金融生态系统的观点分类 | 第15-16页 |
2.2 金融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的理论回顾与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2.2.1 金融生态主体 | 第16页 |
2.2.2 金融生态环境 | 第16-17页 |
2.3 金融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关系 | 第17-20页 |
2.3.1 整体层面的关系 | 第17页 |
2.3.2 单一层面的关系 | 第17-20页 |
3 金融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分析 | 第20-27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20页 |
3.1.1 金融生态 | 第20页 |
3.1.2 金融生态主体 | 第20页 |
3.1.3 金融生态环境 | 第20页 |
3.2 金融生态环境对生态主体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20-23页 |
3.2.1 消费群体对金融生态主体的影响分析 | 第20-22页 |
3.2.2 经济基础对金融生态主体的影响分析 | 第22页 |
3.2.3 制度环境对金融生态主体的影响分析 | 第22-23页 |
3.3 金融生态主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23-27页 |
3.3.1 正规金融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3-24页 |
3.3.2 金融市场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4页 |
3.3.3 非正规金融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互助会案例 | 第24-27页 |
4 浙江金融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综合评价 | 第27-57页 |
4.1 浙江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27-34页 |
4.1.1 浙江消费群体现状分析 | 第27页 |
4.1.2 浙江经济基础现状分析 | 第27-31页 |
4.1.3 浙江制度环境现状分析 | 第31-33页 |
4.1.4 小结 | 第33-34页 |
4.2 浙江金融生态主体现状分析 | 第34-40页 |
4.2.1 浙江民营经济金融支持规模测算 | 第34-37页 |
4.2.2 浙江金融生态主体表现 | 第37-40页 |
4.2.3 小结 | 第40页 |
4.3 浙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 | 第40-50页 |
4.3.1 浙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44页 |
4.3.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浙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 第44-50页 |
4.4 浙江金融生态主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分析 | 第50-57页 |
4.4.1 浙江金融生态主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0-52页 |
4.4.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浙江金融生态主体综合评价 | 第52-57页 |
5 浙江金融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互动的实证分析 | 第57-69页 |
5.1 浙江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互动基础检验 | 第57页 |
5.2 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互动方式检验 | 第57-62页 |
5.2.1 平稳性检验 | 第57-59页 |
5.2.2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 第59-62页 |
5.2.3 Granger 因果结果分析 | 第62页 |
5.3 浙江金融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互动效果检验 | 第62-67页 |
5.3.1 模型概述 | 第63-64页 |
5.3.2 耦合协调效果检验 | 第64-67页 |
5.3.3 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 第67页 |
5.4 实证结论 | 第67-6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9-72页 |
6.1 金融生态环境的内生成长 | 第69页 |
6.2 金融生态主体的内生成长 | 第69-70页 |
6.3 金融生态系统的内生成长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