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导论 | 第9-2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8页 |
(一) 社会背景 | 第9-10页 |
(二) 学术背景 | 第10-18页 |
二、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 未就业 | 第18页 |
(二)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 | 第18页 |
(三) 就业困境 | 第18-1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四、 研究的创新与意义 | 第21-23页 |
(一) 本研究的创新 | 第21页 |
(二)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概述 | 第23-29页 |
一、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现状 | 第23-26页 |
(一)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 | 第23-24页 |
(二)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差异性 | 第24-25页 |
(三)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大多选择考研或“考碗” | 第25-26页 |
二、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特点 | 第26-29页 |
(一) 有知识、有素养的“新失业群体” | 第26-27页 |
(二) 缺经验、缺资金的无奈“啃老族” | 第27页 |
(三) 想成功、想实现自我的奋斗“蚁族”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清水县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现状分析 | 第29-36页 |
一、 清水县的基本概况 | 第29页 |
二、 清水县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表现 | 第29-36页 |
(一)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外在的就业困境 | 第29-33页 |
(二)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内在的就业困境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影响因素 | 第36-45页 |
一、 就业困境影响因素之一——社会制度 | 第36-40页 |
(一) 高校教育制度不合理导致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先天不足 | 第36-39页 |
(二)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未就业大学毕业生陷入制度性困境 | 第39页 |
(三) 我国的户籍制度和现行人事制度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束缚 | 第39-40页 |
二、 就业困境影响因素之二——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第40-43页 |
(一) 社会分层是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根本性因素 | 第40-41页 |
(二)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社会流动不畅,陷入就业困境 | 第41-43页 |
三、 就业困境影响因素之三——个人自身能力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改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建议 | 第45-55页 |
一、 加强政府调控,深化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 第45-48页 |
(一) 解决未就业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营造经济增长环境 | 第45-46页 |
(二) 逐步清除制度性障碍,创造促进就业的良好政策环境 | 第46-47页 |
(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适时制定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 第47-48页 |
二、 高校全方位调整,提高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 第48-51页 |
(一)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 | 第49页 |
(二) 配备强大的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完善的校内就业服务体系 | 第49-50页 |
(三) 引导大学生树立勇于创业和灵活就业的观念 | 第50-51页 |
三、 用人单位转变观念,积极与高校合作 | 第51-52页 |
(一) 用人单位摒弃观念,客观实际用人 | 第51-52页 |
(二) 用人单位与高校共同促进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 | 第52页 |
四、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因作用走出就业困境 | 第52-55页 |
(一) 转变旧的观念,树立新的观念 | 第52-53页 |
(二) 努力提升个人能力 | 第53-54页 |
(三) 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为顺利就业铺好路 | 第54-5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1. 著作类 | 第57页 |
2. 期刊类 | 第57-58页 |
3. 学位论文类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