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的出发点和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煤柱研究发展现况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学者对煤柱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 第13-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王庄煤业3045工作面布置概况及顶底板围岩分布特征 | 第19-27页 |
2.1 三元王庄煤业3045工作面布置概况 | 第19-20页 |
2.2 3045工作面顶底板围岩及煤层分布特征 | 第20-22页 |
2.2.1 3045工作面顶底板岩性分布特征 | 第20-21页 |
2.2.2 3045工作面所采煤层分布特征 | 第21-22页 |
2.3 围岩力学参数特性及分析 | 第22-25页 |
2.4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大采高沿空掘巷顶板结构特点及稳定性分析 | 第27-35页 |
3.1 大采高采场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 第27-29页 |
3.2 大采高沿空掘巷基本顶结构力学模型 | 第29-30页 |
3.3 大采高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30-33页 |
3.3.1 沿空掘巷后弧形三角岩块结构岩块B的稳定性 | 第30-31页 |
3.3.2 工作面回采时弧形三角岩块结构岩块B的稳定性 | 第31-33页 |
3.4 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大采高沿空掘巷小煤柱应力分析及尺合理尺寸 | 第35-45页 |
4.1 窄小煤柱提出的合理性 | 第35页 |
4.2 煤柱破坏机理和变形规律 | 第35-38页 |
4.3 煤柱强度计算 | 第38-42页 |
4.3.1 辅助面积理论 | 第38-39页 |
4.3.2 两区约束理论 | 第39页 |
4.3.3 Bunting理论 | 第39-40页 |
4.3.4 核柱区法 | 第40-41页 |
4.3.5 其它煤柱强度公式 | 第41-42页 |
4.3.6 煤柱安全系数 | 第42页 |
4.4 3045大采高工作面护巷煤柱宽度计算 | 第42-44页 |
4.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大采高沿空掘巷小煤柱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45-57页 |
5.1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第45页 |
5.2 大采高沿空掘巷模型建立 | 第45-47页 |
5.3 数值模拟方案及结果分析 | 第47-56页 |
5.3.1 3045工作面沿空掘巷后小煤柱模拟分析 | 第47-52页 |
5.3.2 3045工作面回采期间小煤柱模拟分析 | 第52-56页 |
5.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3045工作面矿压观测及结果分析 | 第57-77页 |
6.1 3045工作面锚杆支护方案 | 第57-62页 |
6.1.1 3045工作面回风顺槽支护方案及参数 | 第58页 |
6.1.2 3045回风顺槽支护方案 | 第58页 |
6.1.3 3045回风顺槽锚杆支护参数 | 第58-62页 |
6.2 矿压观测实施方案 | 第62页 |
6.3 3045回风顺槽矿压观测测站布置 | 第62-66页 |
6.3.1 3045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和沿空掘巷小煤柱内应力分布观测 | 第62-65页 |
6.3.2 3045回风顺槽表面位移观测 | 第65-66页 |
6.4 3045回风顺槽矿压观测要求 | 第66页 |
6.5 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 第66-74页 |
6.5.1 3045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观测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6.5.2 煤柱内侧向支承压力观测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6.5.3 3045回风顺槽顶底板相对位移量观测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6.5.4 煤柱深部位移观测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6.6 小结 | 第74-7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7-7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7.2 本文对小煤柱留设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5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