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 | 第15-17页 |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方法 | 第17-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预期达到的目标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1.1 森林资源 | 第20页 |
2.1.2 现代林业 | 第20页 |
2.1.3 生态林业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黑河林业生产与资源保护现状 | 第24-29页 |
3.1 资源与经营状况 | 第24-25页 |
3.1.1 森林资源状况 | 第24页 |
3.1.2 林业生产经营状况 | 第24-25页 |
3.2 林业资源保护状况 | 第25-26页 |
3.2.1 保护森林资源 | 第25页 |
3.2.2 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 第25-26页 |
3.2.3 建立自然保护区 | 第26页 |
3.2.4 保护湿地资源 | 第26页 |
3.3 生态保护与恢复状况 | 第26-28页 |
3.3.1 治理水土流失 | 第26-27页 |
3.3.2 建设重点生态工程 | 第27-28页 |
3.4 辅助设施建设 | 第28-29页 |
3.4.1 林木种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 | 第28页 |
3.4.2 启动实施了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 | 第28-29页 |
第四章 黑河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4页 |
4.1 森林生态系统趋于恶化 | 第29-31页 |
4.1.1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结构不尽合理,林分质量较差 | 第29-30页 |
4.1.2 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 第30-31页 |
4.1.3 水生生态环境和国土安全受到威胁 | 第31页 |
4.2 薄弱的林业产业 | 第31-32页 |
4.2.1 林业产业化程度低,林业经济十分脆弱 | 第31页 |
4.2.2 林业产权不明晰,经济成份单一,经营不规范 | 第31-32页 |
4.3 林业生产经营队伍总体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 第32页 |
4.4 投入少,效益差,职工和群众收入增长缓慢 | 第32-34页 |
第五章 黑河市林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34-58页 |
5.1 国家的支持 | 第34-35页 |
5.1.1 争取纳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计划 | 第34-35页 |
5.1.2 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 | 第35页 |
5.2 完善林业生态体系 | 第35-37页 |
5.2.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 第35-36页 |
5.2.2 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工程 | 第36页 |
5.2.3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 | 第36页 |
5.2.4 林分结构改造工程 | 第36-37页 |
5.3 实施林业生态修复工程 | 第37-38页 |
5.3.1 砂金过采区和矿山废弃地植被生态修复工程 | 第37页 |
5.3.2 五大连池熔岩台地和堰塞湖周边植被恢复工程 | 第37-38页 |
5.3.3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 第38页 |
5.4 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第38-40页 |
5.4.1 中幼龄林抚育和低质林改造工程 | 第38-40页 |
5.4.2 大径级材基地建设和珍贵树种基地工程 | 第40页 |
5.5 建立森林保护体系 | 第40-43页 |
5.5.1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 第40-41页 |
5.5.2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 第41页 |
5.5.3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 | 第41-42页 |
5.5.4 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 | 第42页 |
5.5.5 森林公安体系建设工程 | 第42-43页 |
5.6 建设林业产业体系 | 第43-48页 |
5.6.1 经济林产业 | 第43-44页 |
5.6.2 林木精深加工 | 第44页 |
5.6.3 种苗基地建设 | 第44-45页 |
5.6.4 北方寒地浆果、坚果基地建设 | 第45页 |
5.6.5 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 | 第45-46页 |
5.6.6 生态旅游建设 | 第46页 |
5.6.7 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 | 第46-47页 |
5.6.8 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 第47页 |
5.6.9 开发北药产业 | 第47-48页 |
5.6.10 创造山产品采摘业 | 第48页 |
5.7 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 | 第48-50页 |
5.7.1 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 第48-49页 |
5.7.2 社会事业发展 | 第49-50页 |
5.8 推进林业改革 | 第50-54页 |
5.8.1 改革林业产权制度 | 第50-51页 |
5.8.2 推进森林分类经营 | 第51-52页 |
5.8.3 实行资产分类经营 | 第52-53页 |
5.8.4 深化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 第53-54页 |
5.9 强化科技和法制的促进作用 | 第54-55页 |
5.9.1 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 第54页 |
5.9.2 依法保护发展成果 | 第54-55页 |
5.10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第55-58页 |
5.10.1 充分用好用足林业政策 | 第55-56页 |
5.10.2 完善相关补贴与奖励政策 | 第56页 |
5.10.3 对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予以政策支持 | 第56页 |
5.10.4 增加林业建设投入 | 第56-57页 |
5.10.5 对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8-60页 |
6.1 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 第58-59页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作者简介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