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本文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农村基层文化载体概述 | 第17-24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1 文化 | 第17-18页 |
2.1.2 文化载体 | 第18页 |
2.1.3 农村基层文化载体 | 第18-19页 |
2.2 农村基层文化载体的分类 | 第19-20页 |
2.2.1 按照文化存在的范围来划分 | 第19-20页 |
2.2.2 按照文化的表现形式来划分 | 第20页 |
2.3 本文重点讨论的文化载体及其研究价值 | 第20-24页 |
2.3.1 本文重点讨论的文化载体 | 第20-21页 |
2.3.2 三种文化载体的特点 | 第21-22页 |
2.3.3 研究这三种文化载体的意义 | 第22-24页 |
3 济南市历城区农村三种文化载体的现状调查 | 第24-35页 |
3.1 婚庆文化载体的现状调查 | 第24-28页 |
3.1.1 婚庆文化载体的一般程式 | 第24-27页 |
3.1.2 婚庆文化载体的社会功能 | 第27-28页 |
3.2 丧葬文化载体的现状调查 | 第28-31页 |
3.2.1 丧葬文化载体的一般程式 | 第28-30页 |
3.2.2 丧葬文化载体的社会功能 | 第30-31页 |
3.3 年节文化载体的现状调查 | 第31-35页 |
3.3.1 年节文化载体的一般程式 | 第31-32页 |
3.3.2 年节文化载体的社会功能 | 第32-35页 |
4 济南市历城区农村基层文化载体的特色和存在问题 | 第35-43页 |
4.1 济南市历城区婚庆文化载体的特色和问题 | 第35-38页 |
4.1.1 婚庆文化载体的特色 | 第35-36页 |
4.1.2 婚庆文化载体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4.2 丧葬文化载体的特色和存在问题 | 第38-39页 |
4.2.1 丧葬文化载体的特色 | 第38-39页 |
4.2.2 丧葬文化载体存在的问题 | 第39页 |
4.3 济南市历城区年节文化载体的特色和存在问题 | 第39-43页 |
4.3.1 年节文化载体的主要特色 | 第39-40页 |
4.3.2 年节文化载体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5 农村基层文化载体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基本原则 | 第43-49页 |
5.1 农村基层文化载体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43-47页 |
5.1.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 第43-44页 |
5.1.2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 | 第44-46页 |
5.1.3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46-47页 |
5.2 农村文化载体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47-49页 |
5.2.1 渗透现代公民精神的原则 | 第47页 |
5.2.2 贯彻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7-49页 |
6 对济南市历城区农村基层文化载体建设的思考 | 第49-59页 |
6.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造 | 第49-51页 |
6.1.1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第49-51页 |
6.1.2 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造 | 第51页 |
6.2 政府为主导,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 第51-57页 |
6.2.1 加强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载体建设的政策引导 | 第51-53页 |
6.2.2 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转变 | 第53页 |
6.2.3 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 第53-55页 |
6.2.4 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第55页 |
6.2.5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 第55-57页 |
6.3 吸收国外文化建设的经验 | 第57-59页 |
7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一 婚庆文化调查 | 第65-67页 |
附录二 对丧葬文化调查 | 第67-68页 |
附录三 对年节文化调查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