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常用跨数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转连续梁结构内力对比分析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目录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概述第9-13页
        1.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历史第9-10页
        1.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特点第10-11页
        1.1.3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转连续梁桥施工法第11-13页
    1.2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转连续结构桥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简支转连续结构的种类第16-17页
    1.3 本文工作及主要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转连续梁结构的基本计算理论第18-24页
    2.1 概述第18页
    2.2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转连续梁结构内力计算原理第18-24页
        2.2.1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转连续梁结构的计算阶段第18-19页
        2.2.2 恒载内力计算第19-20页
        2.2.3 活载内力计算第20-22页
        2.2.4 内力组合的规定第22-24页
第三章 Midas 模型的建立与计算第24-45页
    3.1 Midas/Civil 软件介绍第24页
    3.2 有限元法介绍第24-25页
        3.2.1 有限单元法简介第24-25页
        3.2.2 有限元法的特点第25页
    3.3 建模基本资料第25-32页
        3.3.1 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第25-26页
        3.3.2 主要技术指标第26页
        3.3.3 设计要点第26-27页
        3.3.4 主梁标准横断面第27-29页
        3.3.5 主梁一般构造第29-32页
    3.4 主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2-35页
        3.4.1 4×20m 主梁模型模拟第32-33页
        3.4.2 5×20m 主梁模型模拟第33-34页
        3.4.3 6×20m 主梁模型模拟第34-35页
    3.5 预应力钢束的模拟第35-40页
        3.5.1 边跨正弯矩预应力钢束布置第35-36页
        3.5.2 中跨正弯矩预应力钢束布置第36-37页
        3.5.3 墩顶负弯矩预应力钢束布置第37-38页
        3.5.4 正弯矩预应力钢束的模拟第38-39页
        3.5.5 负弯矩预应力钢束的模拟第39-40页
    3.6 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第40页
        3.6.1 刚性横梁法第40页
        3.6.2 刚(铰)接板(梁)法第40页
    3.7 冲击系数的计算第40-41页
        3.7.1 结构基频第41页
        3.7.2 冲击系数第41页
    3.8 温度荷载的规定第41-42页
        3.8.1 结构整体升降温第41页
        3.8.2 温度梯度第41-42页
    3.9 施工阶段的模拟第42-45页
        3.9.1 施工阶段的规定第42-43页
        3.9.2 施工阶段示意图第43-45页
第四章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45-72页
    4.1 荷载组合说明第45-46页
        4.1.1 静力荷载工况第45页
        4.1.2 荷载工况名称第45-46页
        4.1.3 荷载组合第46页
    4.2 内力计算结果第46-63页
        4.2.1 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第46-54页
        4.2.2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第54-63页
    4.3 内力包络图第63-64页
        4.3.1 恒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内力包络图第63页
        4.3.2 活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内力包络图第63-64页
    4.4 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结果第64-67页
        4.4.1 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验算第64-65页
        4.4.2 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验算第65-67页
    4.5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结果第67-72页
        4.5.1 结构正截面抗裂验算第67-70页
        4.5.2 结构斜截面抗裂验算第70-7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5.1 结论第72-73页
    5.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乘员安全气囊防护作用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生活污水强化生物除磷的化学除磷药剂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