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图录 | 第10-11页 |
表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3-14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28页 |
2.1 传统访问控制技术 | 第15-18页 |
2.1.1 自主访问控制 | 第16页 |
2.1.2 强制访问控制 | 第16-17页 |
2.1.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 第17页 |
2.1.4 其它访问控制技术 | 第17页 |
2.1.5 总结分析 | 第17-18页 |
2.2 基于风险的访问控制技术 | 第18-24页 |
2.2.1 风险量化方法相关研究及分析 | 第18-21页 |
2.2.2 决策方法相关研究及分析 | 第21-24页 |
2.3 访问控制中的信息聚合 | 第24-26页 |
2.3.1 基本含义 | 第24-25页 |
2.3.2 相关研究及分析 | 第25-26页 |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文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基于风险的访问控制框架改进 | 第28-43页 |
3.1 现有框架分析及改进方法 | 第28页 |
3.2 框架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 第28-30页 |
3.2.1 访问目的相关概念 | 第28-30页 |
3.2.2 基于访问目的解决框架关键问题 | 第30页 |
3.3 一种新的基于风险的访问控制框架 | 第30-41页 |
3.3.1 XACML 基础知识 | 第31-33页 |
3.3.2 框架构建 | 第33-35页 |
3.3.3 框架流程 | 第35-36页 |
3.3.4 功能机制 | 第36-41页 |
3.3.5 框架分析及关键技术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基于访问目的的信息聚合判定方法研究 | 第43-61页 |
4.1 信息聚合流程 | 第43-44页 |
4.2 基于访问目的的信息聚合判定方法 | 第44-49页 |
4.2.1 相关定义及说明 | 第44-45页 |
4.2.2 基于容斥原理的聚合度计算方法 | 第45-46页 |
4.2.3 基于访问目的的信息聚合判定算法 | 第46-49页 |
4.3 信息聚合判定与传统访问控制的结合与分析 | 第49-53页 |
4.3.1 信息聚合判定与 BLP 模型相结合 | 第49-50页 |
4.3.2 安全性分析 | 第50-53页 |
4.4 信息聚合判定在框架中的应用与分析 | 第53-58页 |
4.4.1 信息聚合判定与安全风险评估相结合 | 第53-55页 |
4.4.2 应用实例及分析 | 第55-58页 |
4.5 实验分析 | 第58-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基于访问目的和指数平滑的操作需求量化方法研究 | 第61-74页 |
5.1 问题分析 | 第61页 |
5.2 基于目的森林遍历的静态操作需求量化算法 | 第61-64页 |
5.2.1 目的森林 | 第61-62页 |
5.2.2 算法描述 | 第62-64页 |
5.3 基于指数平滑的动态操作需求量化方法 | 第64-67页 |
5.3.1 简单动态操作需求量化方法 | 第64-65页 |
5.3.2 指数平滑 | 第65-67页 |
5.3.3 具体算法 | 第67页 |
5.4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操作需求量化方法 | 第67-68页 |
5.5 实验分析 | 第68-72页 |
5.5.1 静态操作需求量化算法分析 | 第68-69页 |
5.5.2 动态操作需求量化方法分析 | 第69-72页 |
5.5.3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操作需求量化方法分析 | 第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74页 |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作者简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