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程序构建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 1.3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 第21-23页 |
| 1.3.1 研究的方法 | 第21页 |
| 1.3.2 研究的思路 | 第21-23页 |
| 第2章 行政问责程序之目标模式及原则 | 第23-33页 |
| 2.1 行政问责当以“程序优先”为理念 | 第23-24页 |
| 2.2 行政问责程序的目标模式 | 第24-28页 |
| 2.2.1 民主法治 | 第25-26页 |
| 2.2.2 规范协调 | 第26-27页 |
| 2.2.3 公正高效 | 第27页 |
| 2.2.4 全面完整 | 第27-28页 |
| 2.3 构建行政问责程序应坚持的原则 | 第28-33页 |
| 2.3.1 公开原则 | 第28-29页 |
| 2.3.2 参与原则 | 第29-30页 |
| 2.3.3 效率原则 | 第30-31页 |
| 2.3.4 程序的可操作性原则 | 第31-33页 |
| 第3章 行政问责程序之问责启动阶段 | 第33-45页 |
| 3.1 发起问责 | 第33-40页 |
| 3.1.1 问责发起主体 | 第33-37页 |
| 3.1.2 问责发起的方式 | 第37-38页 |
| 3.1.3 问责的范围 | 第38-40页 |
| 3.2 启动问责 | 第40-45页 |
| 3.2.1 问责启动主体 | 第40-43页 |
| 3.2.2 问责启动步骤 | 第43-45页 |
| 第4章 行政问责程序之问责实施阶段 | 第45-55页 |
| 4.1 问责的调查程序 | 第45-48页 |
| 4.1.1 问责调查的主体 | 第45-46页 |
| 4.1.2 制作调查方案 | 第46页 |
| 4.1.3 实施调查 | 第46-48页 |
| 4.1.4 完成调查报告 | 第48页 |
| 4.2 问责的决定程序 | 第48-53页 |
| 4.2.1 问责决定的作出 | 第48-49页 |
| 4.2.2 问责的责任体系 | 第49-51页 |
| 4.2.3 责任的承担方式 | 第51-53页 |
| 4.2.4 送达与执行 | 第53页 |
| 4.3 相关制度的完善 | 第53-55页 |
| 4.3.1 回避制度 | 第53-54页 |
| 4.3.2 时限与期间制度 | 第54-55页 |
| 第5章 行政问责程序之问责救济阶段 | 第55-67页 |
| 5.1 内部救济程序 | 第55-57页 |
| 5.1.1 申诉复审主体及审理方式 | 第56页 |
| 5.1.2 申诉的条件 | 第56-57页 |
| 5.1.3 申诉的处理结果 | 第57页 |
| 5.2 外部救济程序 | 第57-59页 |
| 5.2.1 国外行政问责司法救济的经验借鉴 | 第57-58页 |
| 5.2.2 我国行政问责司法救济的改进 | 第58-59页 |
| 5.3 官员复出 | 第59-67页 |
| 5.3.1 对被问责官员能否复出的探讨 | 第59-60页 |
| 5.3.2 对当前我国问责官员复出制的反思 | 第60-64页 |
| 5.3.3 完善我国官员复出机制的理性思考 | 第64-67页 |
| 结论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