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中药血清药理学与血浆药理学概述 | 第14-30页 |
1. 中药血清药理学概述 | 第14-17页 |
1.1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 中药血清药理学药效学研究 | 第15-17页 |
1.3 中药血清药理学存在不足之处 | 第17页 |
2. 中药血浆药理学方法概念的提出 | 第17-23页 |
2.1 血浆与血清差异性研究 | 第18-19页 |
2.2 在中药药效研究中应用 | 第19-20页 |
2.3 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应用 | 第20-22页 |
2.4 在中药代谢组学研究的应用 | 第22-23页 |
2.5 发展趋势 | 第23页 |
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0页 |
第二章 中药含药血浆与含药血清有效成分比较 | 第30-63页 |
1. 材料 | 第30-32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30页 |
1.2 供试药的制备 | 第30-31页 |
1.3 动物 | 第31页 |
1.4 仪器 | 第31-32页 |
2. 方法 | 第32-48页 |
2.1 黄芩、补阳还五汤不同给药剂量、时间及采血时间DCP与DCS的有效成分测定 | 第32-37页 |
2.2 苦参、调胃承气汤不同抗凝剂DCP与DCS的有效成分和离子强度测定 | 第37-41页 |
2.3 桂枝不同保存条件DCP与DCS的有效成分测定 | 第41-44页 |
2.4 人参、四君子汤不同供体DCP的有效成分测定 | 第44-48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48页 |
3. 结果 | 第48-53页 |
3.1 给药剂量、时间及采血时间对黄芩、补阳还五汤DCP与DCS的影响 | 第48-51页 |
3.2 抗凝剂对苦参、调胃承气汤DCS与DCP有效成分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 保存条件对桂枝DCP与DCS有效成分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 不同供体对人参、四君子汤DCP有效成分的影响 | 第53页 |
4. 讨论 | 第53-60页 |
4.1 给药剂量、时间及采血时间对黄芩、补阳还五汤DCP与DCS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 抗凝剂对苦参、调胃承气汤DCP与DCS有效成分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 保存时间对桂枝DCP与DCS有效成分的影响 | 第57-59页 |
4.4 血浆供体对人参、四君子DCP有效成分的影响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第三章 含药血浆与含药血清蛋白质(肽)组学比较 | 第63-75页 |
1. 材料 | 第63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63页 |
1.2 供试药的制备 | 第63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63页 |
1.4 仪器 | 第6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3-65页 |
2.1 样品制备 | 第63-64页 |
2.2 去除纤维蛋白原 | 第64页 |
2.3 成分检测分析 | 第64-65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65页 |
3. 结果 | 第65-71页 |
3.1 血浆与血清差异蛋白比较 | 第65-70页 |
3.2 差异蛋白鉴定 | 第70-71页 |
4. 讨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含药血浆与含药血清对DMEM培养液渗透压和PH值的影响 | 第75-81页 |
1. 材料 | 第75页 |
1.1 药物 | 第75页 |
1.2 试剂 | 第75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75页 |
1.4 仪器 | 第75页 |
2. 方法 | 第75-77页 |
2.1 含药血浆、血清及原药液制备 | 第76页 |
2.2 原药液的制备 | 第76页 |
2.3 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76页 |
2.4 渗透压与PH值检测 | 第76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76-77页 |
3. 结果 | 第77-78页 |
4. 讨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录1:综述 | 第84-91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2:实验图片 | 第91-93页 |
附录3: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95页 |
附录4:读博期间主持/参与课题 | 第95页 |
附录5:在读期间获奖情况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