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38页 |
2.1 白光LED及白光LED用荧光粉研究概况 | 第13-27页 |
2.1.1 LED及白光LED简介 | 第13页 |
2.1.2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 第13-14页 |
2.1.3 白光LED用荧光粉的研究概况 | 第14-27页 |
2.2 第一性原理及其在荧光粉领域的应用概况 | 第27-32页 |
2.2.1 第一性原理简介 | 第27-28页 |
2.2.2 第一性原理在荧光粉领域的应用研究 | 第28-32页 |
2.3 石榴石结构荧光粉的研究概况 | 第32-35页 |
2.3.1 YAG:Ce~(3+)及其改性研究 | 第32-33页 |
2.3.2 石榴石结构新体系荧光粉研究 | 第33-35页 |
2.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5-38页 |
2.4.1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6页 |
2.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6-38页 |
3 荧光粉的基础理论、制备及研究方法 | 第38-47页 |
3.1 荧光粉的基础理论 | 第38-41页 |
3.1.1 发光中心离子的能级跃迁 | 第38-39页 |
3.1.2 晶体场效应和电子云扩散效应 | 第39-40页 |
3.1.3 能量传递 | 第40-41页 |
3.1.4 晶格弛豫与无辐射跃迁 | 第41页 |
3.2 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 第41-42页 |
3.3 荧光粉的研究方法 | 第42-47页 |
3.3.1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及相关软件 | 第42页 |
3.3.2 试验研究方法及测试手段 | 第42-47页 |
4 石榴石型YAG:Ce~(3+)荧光粉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 | 第47-67页 |
4.1 引言 | 第47-48页 |
4.2 荧光粉结构与性能关系的量化计算可行性 | 第48-50页 |
4.3 第一性原理研究YAG:Ce~(3+)荧光粉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 第50-66页 |
4.3.1 Y~(3+)位离子掺杂YAG:Ce~(3+)结构与性能变化机理 | 第50-62页 |
4.3.2 Al~(3+)位离子掺杂YAG:Ce~(3+)结构与性能变化机理 | 第62-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石榴石型荧光粉的La~(3+)掺杂改性实验研究及相关机理分析 | 第67-78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实验方法及过程 | 第67-68页 |
5.3 La~(3+)掺杂YAG:Ce~(3+)发光性能及热稳定性提升机制研究 | 第68-72页 |
5.3.1 La~(3+)掺杂YAG:Ce~(3+)对相纯度、形貌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5.3.2 La~(3+)掺杂YAG:Ce~(3+)对发光性能的影响机理 | 第70-72页 |
5.4 La~(3+)掺杂Y_3(Al,Si)_5(O,N)_(12):Ce~(3+)发光性能变化及机理研究 | 第72-77页 |
5.4.1 La~(3+)掺杂Y_3(Al,Si)_5(O,N)_(12):Ce~(3+)对相纯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5.4.2 La~(3+)掺杂Y_3(Al,Si)_5(O,N)_(12):Ce~(3+)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 第74-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6 石榴石型化合物成相规律分析及新型荧光粉的探索 | 第78-98页 |
6.1 引言 | 第78-79页 |
6.2 石榴石型化合物的成相规律分析 | 第79-82页 |
6.2.1 石榴石型化合物结构与相的关系 | 第79-81页 |
6.2.2 石榴石结构新型化合物设计 | 第81-82页 |
6.3 新型石榴石结构荧光粉的合成研究 | 第82-86页 |
6.3.1 新型石榴石结构化合物合成及结构鉴定 | 第82-84页 |
6.3.2 新型石榴石结构荧光粉合成及相关热力学分析 | 第84-86页 |
6.4 新型石榴石结构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究 | 第86-97页 |
6.4.1 石榴石型Ca_2LaZr_2Ga_3O_(12):Ce~(3+)荧光粉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 第87-93页 |
6.4.2 石榴石型Ca_3Zr_2SiGa_2O_(12):Ce~(3+)荧光粉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 第93-9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7 结论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9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19-12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