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生物膜—硅纳米孔阵列光学传感器及药物筛选系统的构建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50页
    1.1 人工细胞膜第16-22页
        1.1.1 细胞膜第16页
        1.1.2 人工细胞膜简介第16页
        1.1.3 人工细胞膜的分类第16-18页
        1.1.4 悬浮型人工细胞膜系统第18-22页
    1.2 固体支撑型人工细胞膜第22-36页
        1.2.1 固体支撑人工细胞膜的制备第23-25页
        1.2.2 高聚物支撑人工细胞膜第25-26页
        1.2.3 固体支撑膜的检测方法第26-34页
        1.2.4 微流控芯片中的人工膜第34-36页
    1.3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第36-44页
        1.3.1 血脑屏障简介第37-38页
        1.3.2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第38-41页
        1.3.3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检测方法第41-44页
    1.4 多孔硅材料第44-47页
        1.4.1 多孔硅材料的简介第44页
        1.4.2 多孔硅光学传感器第44-46页
        1.4.3 多孔硅在支撑人工膜体系中的应用第46-47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47-50页
第二章 基于硅纳米孔阵列-水凝胶的支撑人工细胞膜系统研究离子通道蛋白的功能及其靶向抑制剂的药物筛选第50-70页
    2.1 引言第50-52页
    2.2 实验部分第52-57页
        2.2.1 仪器和试剂第52页
        2.2.2 硅纳米孔阵列-壳聚糖复合传感芯片的制备第52-54页
        2.2.3 微流控芯片的制备第54页
        2.2.4 人工细胞膜的构建第54-55页
        2.2.5 荧光漂白后恢复实验第55页
        2.2.6 离子通道蛋白的镶嵌第55页
        2.2.7 实时反射干涉光谱的检测第55-57页
        2.2.8 离子通道蛋白靶向抑制剂的筛选第57页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57-68页
        2.3.1 光学检测原理第57-59页
        2.3.2 复合芯片对氢离子的响应第59-60页
        2.3.3 硅纳米线阵列-壳聚糖支撑人工细胞膜的构建第60-63页
        2.3.4 离子通道蛋白功能的研究第63-65页
        2.3.5 靶向抑制剂对离子通道蛋白的抑制作用第65-68页
    2.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三章 基于硅纳米孔阵列的支撑人工细胞膜系统研究肽跨越细胞膜的动力学过程及跨膜肽的药物筛选第70-88页
    3.1 引言第70-71页
    3.2 实验部分第71-77页
        3.2.1 仪器和试剂第71-72页
        3.2.2 微流控多孔硅复合人工细胞膜芯片的制备第72-74页
        3.2.3 FRAP实验验证人工细胞膜的流动性第74-75页
        3.2.4 反射干涉光谱检测第75-76页
        3.2.5 微生物的培养与肽的相互作用实验第76页
        3.2.6 不同类型肽的跨膜动力学检测第76-77页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77-86页
        3.3.1 多孔硅材料表面支撑型人工细胞膜微流控芯片的表征第77-80页
        3.3.2 反射干涉光谱检测原理第80-81页
        3.3.3 多孔硅-人工细胞膜复合芯片对MTPs的筛选第81-82页
        3.3.4 多孔硅-人工细胞膜复合芯片研究肽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动态响应过程第82-85页
        3.3.5 肽与真实细胞膜的相互作用第85-86页
    3.4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四章 基于硅纳米孔阵列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构建及其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第88-108页
    4.1 引言第88-89页
    4.2 实验部分第89-94页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89-90页
        4.2.2 多孔硅材料的制备第90-91页
        4.2.3 多孔硅材料的表面生物相容性修饰第91页
        4.2.4 简易微流控细胞培养与液体流通装置的制备第91-92页
        4.2.5 基于多孔硅芯片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构建第92-93页
        4.2.6 紧密连接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第93页
        4.2.7 光学信号检测第93-94页
        4.2.8 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测定第94页
        4.2.9 抗生素的筛选第94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4-106页
        4.3.1 多孔硅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第94-96页
        4.3.2 芯片表面hBMECs细胞的培养第96-98页
        4.3.3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紧密连接结构第98-99页
        4.3.4 多孔硅的光学信号第99-102页
        4.3.5 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第102-103页
        4.3.6 光学检测法验证血脑屏障结构的完整性第103-104页
        4.3.7 抗生素的浓度相关性筛选第104-106页
    4.4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五章 基于硅纳米孔阵列的表面固定微生物层的构建及其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第108-120页
    5.1 引言第108-109页
    5.2 实验部分第109-112页
        5.2.1 仪器和试剂第109页
        5.2.2 多孔硅的制备第109-110页
        5.2.3 微流控芯片的制备第110-111页
        5.2.4 多孔硅芯片中E.coli抗体的修饰第111页
        5.2.5 微生物的培养与捕获第111页
        5.2.6 检测装置第111-112页
        5.2.7 荧光染色实验第112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2-119页
        5.3.1 基于FT-RIS的光学传感机理第112-113页
        5.3.2 光学探针和硅纳米孔尺寸的选择第113-115页
        5.3.3 基于间接FT-RIS法检测微生物层第115-117页
        5.3.4 选择性和特异性第117-119页
    5.4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六章 基于比色阵列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第120-138页
    6.1 引言第120-121页
    6.2 实验部分第121-129页
        6.2.1 实验材料和设备第121-126页
        6.2.2 伦理学认证第126页
        6.2.3 病人人口统计学资料与样本处理第126-127页
        6.2.4 比色传感阵列的制备第127-128页
        6.2.5 数码图像分析与标准化输出第128页
        6.2.6 诊断算法的选择与统计分析第128-129页
        6.2.7 传感化合物文献数据库挖掘第129页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29-136页
        6.3.1 人口统计学分析第129-130页
        6.3.2 比色传感阵列和特征化合物的选择第130-134页
        6.3.3 川崎病诊断用比色阵列的检验第134-136页
    6.4 本章小结第136-13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38-142页
    7.1 总结第138-140页
    7.2 展望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4页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聚苯乙烯微球制备三维大孔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YAG:Ce3+荧光粉掺杂改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及新体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