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34页 |
1.1 细小病毒科简介 | 第12-14页 |
1.2 水貂肠炎细小病毒病原性 | 第14-15页 |
1.2.1 流行病学 | 第14页 |
1.2.2 临床症状 | 第14-15页 |
1.3 水貂肠炎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5-21页 |
1.3.1 形态和理化特性 | 第15页 |
1.3.2 基因组组成 | 第15-17页 |
1.3.3 细小病毒感染过程 | 第17-18页 |
1.3.4 细小病毒复制机制 | 第18-20页 |
1.3.5 基因组末端发夹结构的功能 | 第20-21页 |
1.4 水貂肠炎细小病毒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 第21-29页 |
1.4.1 结构蛋白 | 第21-27页 |
1.4.2 非结构蛋白 | 第27-29页 |
1.5 水貂肠炎细小病毒的宿主特异性受体 | 第29-31页 |
1.6 水貂肠炎细小病毒的诊断和防治 | 第31-33页 |
1.6.1 诊断 | 第31-32页 |
1.6.2 防治 | 第32-33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4-58页 |
2.1 材料 | 第34-38页 |
2.1.1 病毒及细胞 | 第34页 |
2.1.2 质粒和菌株 | 第34页 |
2.1.3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2.1.4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34-38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9-58页 |
2.3.1 细胞培养 | 第39页 |
2.3.2 MEV的分离和培养 | 第39-40页 |
2.3.3 电镜观察 | 第40页 |
2.3.4 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 | 第40-41页 |
2.3.5 MEV病毒滴度(TCID_(50))测定 | 第41页 |
2.3.6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 | 第41-42页 |
2.3.7 MEV多步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2页 |
2.3.8 动物实验 | 第42页 |
2.3.9 动物血清分离 | 第42页 |
2.3.10 血清中和实验 | 第42-43页 |
2.3.11 MEV基因组DNA提取 | 第43页 |
2.3.12 MEV全基因组片段扩增 | 第43-47页 |
2.3.13 PCR介导的定点突变 | 第47-48页 |
2.3.14 细胞瞬时转染 | 第48-49页 |
2.3.15 拯救的突变病毒的鉴定 | 第49页 |
2.3.16 蚀斑实验 | 第49-50页 |
2.3.17 突变病毒的动物接种实验 | 第50页 |
2.3.18 F81细胞总DNA提取 | 第50页 |
2.3.1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50-52页 |
2.3.20 VP2蛋白Western blot检测 | 第52-54页 |
2.3.21 流式细胞术检测 | 第54页 |
2.3.22 猫源转铁蛋白受体TfR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56页 |
2.3.23 pF-TfR表达的鉴定 | 第56页 |
2.3.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6-5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58-94页 |
3.1 致病株MEV-LHV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58-70页 |
3.1.1 病毒株的分离 | 第58-59页 |
3.1.2 红细胞血凝谱检测 | 第59-60页 |
3.1.3 血凝抑制实验鉴定MEV-LHV的抗原性及免疫原性 | 第60-61页 |
3.1.4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MEV-LHV | 第61页 |
3.1.5 动物感染实验 | 第61-63页 |
3.1.6 MEV-LHV复制能力的检测 | 第63-64页 |
3.1.7 MEV-LHV稳定性鉴定 | 第64页 |
3.1.8 MEV-LH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 第64-65页 |
3.1.9 MEV-LHV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 | 第65-69页 |
3.1.10 小结与讨论 | 第69-70页 |
3.2 水貂肠炎细小病毒VP2蛋白中与复制和致病性相关的功能位点的研究 | 第70-82页 |
3.2.1 MEV毒株VP2序列分析 | 第70-71页 |
3.2.2 含有目的突变位点的MEV全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 第71-72页 |
3.2.3 突变病毒的拯救及其鉴定 | 第72-75页 |
3.2.4 各位点氨基酸突变不影响病毒对细胞的结合和进入能力 | 第75-76页 |
3.2.5 各位点氨基酸突变对VP2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76-77页 |
3.2.6 各位点氨基酸突变对病毒的复制能力的影响 | 第77-79页 |
3.2.7 232位氨基酸突变影响感染性病毒粒子的产生 | 第79-80页 |
3.2.8 突变病毒致病性鉴定 | 第80-81页 |
3.2.9 小结与讨论 | 第81-82页 |
3.3 水貂肠炎细小病毒VP2蛋白中影响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的研究 | 第82-94页 |
3.3.1 MEV利用猫TfR作为受体结合并感染MDCK细胞 | 第82-84页 |
3.3.2 MEV和CPV VP2蛋白序列比较分析 | 第84-85页 |
3.3.3 突变病毒的拯救及鉴定 | 第85-88页 |
3.3.4 93和323位氨基酸的突变能够使MEV感染MDCK细胞 | 第88-90页 |
3.3.5 80、564和568位氨基酸同时突变,影响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能力 | 第90-91页 |
3.3.6 80、564和568位氨基酸的突变降低了病毒的复制能力 | 第91-92页 |
3.3.7 小结与讨论 | 第92-9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4.1 结论 | 第94页 |
4.2 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附录 | 第110-116页 |
作者简历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