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 1.2.1 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的重要作用及输入途径 | 第12-13页 |
| 1.2.2 农田生态系统中氮损失途径 | 第13-14页 |
| 1.2.3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上游粮食生产及环境变化概况 | 第14-15页 |
| 1.2.4 水稻-冬水休闲轮作体系概况,生产特征和氮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2.5 水稻-小麦轮作体系概况,生产特征和氮损失特征 | 第17-19页 |
| 1.2.6 旱旱轮作(小麦-玉米轮作)的发展历史,生产特征和氮损失特征 | 第19-21页 |
| 1.2.7 长江上游水耕性紫色土特征 | 第21-22页 |
| 1.2.8 长江上游紫色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特征和氮损失平衡特征 | 第22-23页 |
| 1.3 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1.3.2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 1.3.3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 第24页 |
| 1.3.4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8页 |
| 2.1 试验区概况及实施方案 | 第25-35页 |
| 2.1.1 试验区概况 | 第25-27页 |
| 2.1.2 试验实施方案 | 第27-35页 |
| 2.2 计算方法 | 第35-37页 |
| 2.3 分析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施肥和轮作对不同粮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 | 第38-47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3.1 施肥和轮作变化对冬小麦生产力的影响 | 第38-40页 |
| 3.1.1 施肥和轮作对冬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1.2 施肥和轮作对冬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3.2 施肥和轮作变化夏玉米生产力的影响 | 第40-42页 |
| 3.2.1 施肥和轮作变化对夏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2.2 施肥和轮作变化对夏玉米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3.3 施肥和轮作变化对水稻生产力的影响 | 第42-44页 |
| 3.3.1 施肥和轮作变化对水稻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 | 第42-43页 |
| 3.3.2 施肥和轮作变化对水稻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3.4 不同轮作体系整体生产力比较 | 第44-46页 |
| 3.4.1 施肥对不同轮作体系整体生产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 3.4.2 优化施肥条件下江津和盐亭不同轮作体系生产力比较 | 第45-46页 |
| 3.5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不同轮作体系化肥氮总利用残留损失特征 | 第47-53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4.1 施肥对植物吸氮总量和~(15)N吸收总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 4.2 不同轮作体系~(15)N在植株地下部和0-50CM土体的残留 | 第48-49页 |
| 4.3 施肥对不同轮作体系~(15)N吸收、利用及残留的影响 | 第49-50页 |
| 4.4 长江上游性紫色土不同轮作体系对~(15)N吸收、利用及残留的比较 | 第50-51页 |
| 4.5 小麦季氮残留对第二季作物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不同轮作体系氮损失途径比较 | 第53-62页 |
| 引言 | 第53页 |
| 5.1 不同轮作体系气体损失比较 | 第53-58页 |
| 5.1.1 不同轮作体系氨挥发损失 | 第53-57页 |
| 5.1.2 不同轮作体系N_2O排放损失 | 第57-58页 |
| 5.2 不同轮作体系淋洗渗漏损失 | 第58-61页 |
| 5.2.1 玉米-小麦轮作体系氮淋洗渗漏损失 | 第58-60页 |
| 5.2.2 水稻-小麦轮作体系氮淋洗渗漏损失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四川盆地紫色土农田生态系统氮沉降特征及总量 | 第62-72页 |
| 引言 | 第62页 |
| 6.1 盐亭试验点降雨量和不同形态氮沉降浓度 | 第62-65页 |
| 6.2 长江上游紫色土地区氮沉降量的月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 | 第65-68页 |
| 6.3 长江上游紫色土地区氮沉降的时间变化 | 第68-71页 |
| 6.4 长江上游紫色土地区氮沉降对长江上游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七章 综合讨论 | 第72-76页 |
| 7.1 重庆和盐亭试验点不同粮作体系氮平衡 | 第72-74页 |
| 7.2 重庆和盐亭试验点不同粮作体系生产力及氮损失 | 第74-76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 8.1 结论 | 第76-77页 |
| 8.1.1 氮肥效应与氮肥利用 | 第76页 |
| 8.1.2 不同轮作体系氮利用、损失、残留及平衡 | 第76页 |
| 8.1.3 不同轮作体系氮损失途径 | 第76-77页 |
| 8.1.4 氮残留对土壤、作物和环境的意义 | 第77页 |
| 8.1.5 紫色土农田生态系统氮沉降输入 | 第77页 |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77页 |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93页 |
| 致谢 | 第93-95页 |
| 个人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