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跨站脚本攻击概述 | 第15-25页 |
2.1 跨站脚本攻击原理 | 第15页 |
2.2 跨站脚本攻击分类 | 第15-18页 |
2.2.1 反射型XSS | 第16页 |
2.2.2 存储型XSS | 第16-17页 |
2.2.3 基于DOM的XSS | 第17-18页 |
2.3 跨站脚本攻击的威胁 | 第18-21页 |
2.3.1 Cookie窃取攻击 | 第18-19页 |
2.3.2 会话劫持攻击 | 第19-20页 |
2.3.3 网络钓鱼 | 第20-21页 |
2.3.4 其他威胁 | 第21页 |
2.4 跨站脚本攻击检测技术 | 第21-24页 |
2.4.1 黑盒测试 | 第22-23页 |
2.4.2 白盒测试 | 第23-24页 |
2.4.3 隐秘测试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HTML5面临的跨站脚本漏洞分析 | 第25-40页 |
3.1 HTML5的发展及特征应用 | 第25-33页 |
3.1.1 HTML5的发展 | 第25-26页 |
3.1.2 HTML5的新特征及应用 | 第26-33页 |
3.2 HTML5面临的跨站脚本攻击 | 第33-39页 |
3.2.1 基于新标签及新属性的XSS攻击 | 第33-34页 |
3.2.2 基于SVG的XSS攻击 | 第34页 |
3.2.3 基于跨域资源共享的XSS攻击 | 第34-36页 |
3.2.4 基于跨窗口消息传递的XSS攻击 | 第36-37页 |
3.2.5 基于本地存储的XSS攻击 | 第37页 |
3.2.6 基于WebWorkers的XSS攻击 | 第37-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基于HTML5的XSS漏洞检测模型研究 | 第40-49页 |
4.1 模型总体架构设计 | 第40-42页 |
4.2 模型功能设计 | 第42-48页 |
4.2.1 网络爬虫 | 第42-43页 |
4.2.2 注入点分析 | 第43-45页 |
4.2.3 攻击向量生成 | 第45页 |
4.2.4 模拟攻击 | 第45-46页 |
4.2.5 漏洞分析 | 第46-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攻击向量生成算法设计 | 第49-62页 |
5.1 遗传算法原理 | 第49页 |
5.2 基于遗传算法的攻击向量生成算法设计 | 第49-61页 |
5.2.1 算法概述 | 第49-51页 |
5.2.2 初始种群选取 | 第51-53页 |
5.2.3 交叉算子设计 | 第53-54页 |
5.2.4 适应度函数设计 | 第54-55页 |
5.2.5 选择算子设计 | 第55-56页 |
5.2.6 种子向量生成 | 第56-57页 |
5.2.7 变异算子设计 | 第57-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基于HTML5的XSS漏洞检测模型的实现与评测 | 第62-75页 |
6.1 面向HTML5的XSS攻击向量生成系统的实现 | 第62-68页 |
6.1.1 系统开发平台与技术支持 | 第62-63页 |
6.1.2 系统功能实现 | 第63-68页 |
6.2 网络爬虫与注入点分析实现 | 第68-70页 |
6.3 模拟攻击与漏洞分析实现 | 第70-71页 |
6.4 基于HTML5的XSS漏洞检测模型的评测与分析 | 第71-74页 |
6.4.1 评测目标 | 第71页 |
6.4.2 评测环境 | 第71-72页 |
6.4.3 理论性分析 | 第72页 |
6.4.4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72-73页 |
6.4.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总结 | 第75-76页 |
7.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