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油料作物病虫害论文--大豆病虫害论文

黄淮地区大豆品种对根部主要病原真菌的抗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上篇 文献综述第10-38页
    第一章 大豆根部病原真菌病害的研究现状第10-24页
        1 大豆根部病原真菌的发生及病害循环第10-20页
            1.1 大豆根腐病第10-18页
            1.2 大豆红冠腐病第18-20页
        2 多种病原物复合侵染研究概况第20-24页
            2.1 病原物复合侵染后致病力增强的案例第20-21页
            2.2 病原物复合侵染后致病力减弱的案例第21页
            2.3 病原物复合侵染后致病力不变的案例第21-22页
            2.4 大豆根部病原菌复合侵染研究概况第22-24页
    第二章 测定大豆品种对根部病害的抗性方法的研究概况第24-31页
        1 常用致病性测定方法第24-31页
            1.1 田间致病性测定法第24-25页
            1.2 室内致病性鉴定法第25-29页
            1.3 下胚轴接种法第29-31页
    参考文献第31-38页
下篇 研究内容第38-68页
    第一章 黄淮地区大豆品种对9种根部主要病原真菌的抗性筛选第38-5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6页
            1.1 材料第40-43页
            1.2 大豆品种抗性测定方法第43-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53页
            2.1 80个供试品种对6种镰孢根腐病原菌的抗性筛选第46-49页
            2.2 80个供试品种对6种镰孢根腐病菌的抗性分析第49-50页
            2.3 80个供试品种对大豆立枯病菌、大豆炭腐病菌和大豆红冠腐病菌的抗性筛选第50-52页
            2.4 80个供试品种对大豆立枯病菌、大豆炭腐病菌及大豆红冠腐病菌的抗性分析第52-53页
        3 本章讨论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第二章 不同镰孢菌组合复合侵染对大豆品种抗性的影响第58-6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63页
            1.1 材料第59-61页
            1.2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方法第61-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66页
            2.1 品种对不同种镰孢菌组合复合侵染的抗性变化第63-65页
            2.2 不同镰孢菌组复合侵染对品种的抗性变化统计第65-66页
        3 本章讨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8页
附录第68-76页
致谢第76-7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疫霉细胞自噬基因PsAtg6a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分子克隆及表达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