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语及专有词汇检索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 木霉对植物促生作用机理研究 | 第13-14页 |
1.1 木霉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第13页 |
1.2 产生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13页 |
1.3 增加养分利用率 | 第13-14页 |
1.4 诱导植物产生抗逆性 | 第14页 |
2 木霉及其生物有机肥的应用 | 第14-16页 |
2.1 固体有机废弃物的现状 | 第14-15页 |
2.2 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 第15页 |
2.3 木霉在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中的应用 | 第15页 |
2.4 木霉及其生物有机肥的应用 | 第15-16页 |
3 滨海盐土概述 | 第16页 |
4 木霉溶解微溶或难溶性矿物的机理 | 第16-17页 |
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5.1 立题依据 | 第17-18页 |
5.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5.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贵州木霉NJAU 4742对磷及微量元素的活化作用 | 第19-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20页 |
1.1.2 供试培养基和试剂 | 第20-21页 |
1.1.3 木霉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2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1.2.1 贵州木霉NJAU 4742溶解磷素及微量元素能力的测定 | 第21-22页 |
1.2.2 贵州木霉NJAU 4742产生有机酸的测定 | 第22页 |
1.2.3 螯合剂定量测定 | 第22-23页 |
1.2.4 Fe~(3+)还原酶、植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2.1 贵州木霉NJAU 4742溶解磷素及微量元素能力分析 | 第24-25页 |
2.2 贵州木霉NJAU 4742产生有机酸的分析 | 第25-26页 |
2.3 螯合剂、植酸酶、还原酶定量分析 | 第26-27页 |
3 讨论 | 第27-29页 |
4 结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贵州木霉NJAU 4742对番茄的促生作用 | 第31-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1-33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31页 |
1.1.2 供试培养基和试剂 | 第31-32页 |
1.1.3 供试番茄种子 | 第32页 |
1.1.4 木霉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32页 |
1.1.5 供试土壤 | 第32-33页 |
1.2 盆栽试验 | 第33-34页 |
1.2.1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1.2.2 样品采集 | 第33-34页 |
1.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4页 |
1.2.4 可培养贵州木霉NJAU 4742数量的测定 | 第34页 |
1.3 水培试验 | 第34-35页 |
1.3.1 试验设计 | 第34-35页 |
1.3.2 测定指标 | 第35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2.1 盆栽试验结果 | 第35-36页 |
2.1.1 番茄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指标结果 | 第35-36页 |
2.1.2 土壤养分和贵州木霉NJAU 4742活菌数的指标结果 | 第36页 |
2.2 水培试验结果 | 第36-39页 |
2.2.1 水培番茄植株养分及木霉活菌数的结果 | 第36-38页 |
2.2.2 水培根系扫描结果 | 第38-39页 |
3 讨论 | 第39-40页 |
4 结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贵州木霉生物有机肥对番茄的促生效果 | 第41-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1-43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41页 |
1.1.2 供试培养基和试剂 | 第41-42页 |
1.1.3 供试番茄种子 | 第42页 |
1.1.4 木霉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42页 |
1.1.5 生物有机肥的制备 | 第42-43页 |
1.1.6 供试土壤 | 第4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3-46页 |
1.2.1 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1.2.2 产量统计和样品采集 | 第44页 |
1.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4-46页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4页 |
2.1 大田生物量及产量结果 | 第46-48页 |
2.1.1 大田苗期生物量结果 | 第46-47页 |
2.1.2 大田收获期生物量及产量结果 | 第47-48页 |
2.2 番茄果实品质 | 第48页 |
2.3 土壤pH和电导率EC的变化 | 第48-49页 |
2.4 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 | 第49-50页 |
2.4.1 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及有效磷含量的变化 | 第49-50页 |
2.4.2 土壤速效微量元素的变化 | 第50页 |
2.5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第50-52页 |
2.6 番茄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养分含量 | 第52-53页 |
2.6.1 番茄苗期养分含量 | 第52页 |
2.6.2 番茄收获期养分含量 | 第52-53页 |
2.7 番茄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测定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6页 |
4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全文总结 | 第65-67页 |
创新点 | 第67-6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发明专利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