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旱稻及我国旱稻栽培 | 第12-13页 |
2 间作系统及其间作优势 | 第13页 |
3 禾本科豆科间作 | 第13-17页 |
3.1 禾本科与豆科间作对作物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14页 |
3.2 间作对作物氮素吸收的促进作用机制 | 第14-15页 |
3.3 禾本科与豆科间作对磷吸收的影响 | 第15页 |
3.4 间作对磷营养吸收促进作用机制 | 第15-17页 |
4 丛枝菌根真菌 | 第17-18页 |
4.1 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磷营养的活化、吸收 | 第17页 |
4.2 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氮营养的活化、吸收 | 第17-18页 |
5 菌丝网对氮磷养分的传递作用 | 第18页 |
6 丛枝菌根真菌对根瘤菌的促进作用 | 第18-19页 |
7 课题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7.1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9-20页 |
7.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不同生育期旱稻/大豆间作系统的氮磷互惠效应 | 第22-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1.2 试验地点 | 第22-23页 |
1.3 试验设计与方案 | 第23页 |
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3页 |
1.5 测定与分析方法 | 第23页 |
1.6 数据分析与计算 | 第23-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2.1 旱稻/大豆间作对作物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 大豆/旱稻间作对两种作物氮磷吸收的影响 | 第25-27页 |
2.2.1 大豆/旱稻间作对两种作物氮吸收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2 旱稻/大豆间作对两种作物磷吸收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 旱稻/大豆间作对作物根际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影响 | 第27-29页 |
2.3.1 早稻/大豆间作对作物根际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2 大豆/旱稻间作对作物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 不同生育期早稻和大豆的间作优势 | 第29页 |
2.5 不同生育期大豆根瘤数和根瘤干重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2页 |
3.1 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提高间作系统氮素营养 | 第30-31页 |
3.2 旱稻/大豆间作模式提高作物磷素营养 | 第31-32页 |
4 结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不同氮水平对早稻/大豆间作系统影响 | 第34-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1.1 供试基质 | 第34-35页 |
1.2 共试植物 | 第35页 |
1.3 接种根瘤菌菌株 | 第35页 |
1.4 试验方案 | 第35页 |
1.5 播种 | 第35-36页 |
1.6 收获与测定 | 第36页 |
1.7 数据分析与计算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2.1 不同氮水平对间作干重的影响 | 第36-37页 |
2.2 不同氮水平对间作根瘤数和根瘤干重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 不同氮水平对间作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 不同氮水平对间作系统氮磷吸收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1 不同氮水平对间作系统氮吸收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2 不同氮水平对间作系统磷吸收的影响 | 第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3.1 不同氮水平对大豆根瘤生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 不同氮水平对旱稻和大豆生长的影响 | 第41页 |
4 小结 | 第41-44页 |
第四章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早稻/大豆间作系统影响 | 第44-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1.1 供试基质 | 第44-45页 |
1.2 共试植物 | 第45页 |
1.3 供试根瘤菌菌株与丛枝菌剂 | 第45页 |
1.4 试验方案 | 第45-46页 |
1.5 播种 | 第46页 |
1.6 收获与测定 | 第46页 |
1.7 数据分析与计算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2.1 接种丛枝菌根对间作干重影响 | 第46-47页 |
2.2 接种丛枝菌根对大豆根瘤菌的影响 | 第47-48页 |
2.3 间作对丛枝菌根菌侵染影响 | 第48页 |
2.4 丛枝菌根菌对间作系统氮磷吸收的影响 | 第48-50页 |
2.4.1 丛枝菌根菌对间作系统氮营养吸收的影响 | 第48-49页 |
2.4.2 丛枝菌根菌对间作系统磷营养吸收的影响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页 |
4 小结 | 第50-52页 |
全文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