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胍胶压裂液及其返排液 | 第9-10页 |
1.1.2 压裂返排液重复利用技术现状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1.2.1 压裂返排液中残余硼交联剂的存在状态分析 | 第12-13页 |
1.2.2 思路的提出 | 第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压裂返排液重复利用的影响因素 | 第15-19页 |
2.1 返排液的基本性质 | 第15页 |
2.2 重复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9页 |
2.2.1 钙镁离子对再交联的影响 | 第17-18页 |
2.2.2 残余硼交联剂对再交联的影响 | 第18-19页 |
第3章 残余硼的测定方法 | 第19-32页 |
3.1 硼的测定方法选择 | 第19-20页 |
3.2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20-21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3.3 萃取-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21-24页 |
3.3.1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21页 |
3.3.2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21-24页 |
3.3.3 标准曲线 | 第24页 |
3.4 姜黄素-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24-26页 |
3.4.1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24-25页 |
3.4.2 标准曲线 | 第25-26页 |
3.5 甲亚胺-H酸分光光度法 | 第26-29页 |
3.5.1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26页 |
3.5.2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26-28页 |
3.5.3 标准曲线 | 第28-29页 |
3.6 三种方法的干扰实验分析 | 第29-30页 |
3.7 三种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30-31页 |
3.8 三种方法对压裂返排液中硼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残余硼的络合稳定实验研究 | 第32-48页 |
4.1 络合稳定方法选择及原理 | 第32-33页 |
4.2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33-34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4.3 有机配体的选择 | 第34-40页 |
4.3.1 不同有机配体/硼酸溶液对胍胶基液的交联效果 | 第34-35页 |
4.3.2 不同有机配体与硼酸生成络合物的原理 | 第35-36页 |
4.3.3 有机配体的分子构型对硼酸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第36-40页 |
4.4 络合比的影响 | 第40-41页 |
4.5 碱液对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4.6 温度对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4.7 络合稳定法在压裂返排液中的应用 | 第43-46页 |
4.7.1 压裂返排液配制线性胶 | 第44-45页 |
4.7.2 裂返排液配制交联冻胶 | 第45-4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残余硼的去除实验研究 | 第48-63页 |
5.1 去除方法选择及原理 | 第48-50页 |
5.2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50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50页 |
5.3 静态吸附实验研究 | 第50-57页 |
5.3.1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51页 |
5.3.2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51-52页 |
5.3.3 等温吸附实验研究 | 第52-54页 |
5.3.4 吸附速率实验研究 | 第54-57页 |
5.4 动态吸附与脱附实验研究 | 第57-58页 |
5.4.1 穿漏曲线 | 第57页 |
5.4.2 洗脱曲线 | 第57-58页 |
5.5 去除法在压裂返排液中的应用 | 第58-61页 |
5.5.1 压裂返排液静态吸附法除硼 | 第58-60页 |
5.5.2 硼浓度对胍胶基液交联的影响 | 第60页 |
5.5.3 压裂返排液动态吸附法除硼 | 第60-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建议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