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2.1 自然条件下的径流效应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城市化下的径流效应研究 | 第16-18页 |
1.2.3 海绵型城市建设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海绵城市建设及低影响开发分析研究 | 第23-30页 |
2.1 海绵城市建设内涵 | 第23-25页 |
2.1.1 海绵城市建设本质 | 第23页 |
2.1.2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 第23-24页 |
2.1.3 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24页 |
2.1.4 海绵城市与LID的相关关系 | 第24-25页 |
2.2 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 第25-26页 |
2.2.1 海绵城市建设模式设计理念 | 第25页 |
2.2.2 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构建原则 | 第25-26页 |
2.3 低影响开发建设内涵 | 第26-28页 |
2.3.1 低影响开发涵义 | 第26页 |
2.3.2 低影响开发核心理念 | 第26-28页 |
2.3.3 低影响开发特点 | 第28页 |
2.4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模型构建 | 第30-53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0-35页 |
3.1.1 自然地理 | 第30-31页 |
3.1.2 气候气象 | 第31-32页 |
3.1.3 水系 | 第32-33页 |
3.1.4 土壤和植被 | 第33-34页 |
3.1.5 社会经济发展 | 第34-35页 |
3.1.6 城区发展 | 第35页 |
3.2 典型城区模型基础数据处理 | 第35-42页 |
3.2.1 SWMM模型介绍 | 第35-36页 |
3.2.2 基础数据库构建 | 第36-40页 |
3.2.3 城市暴雨设计 | 第40-42页 |
3.3 模型构建及校验 | 第42-51页 |
3.3.1 模型构建 | 第42-47页 |
3.3.2 模型参数校准与验证 | 第47-51页 |
3.4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主城区径流模拟 | 第53-70页 |
4.1 土地利用情景设置 | 第53-58页 |
4.1.1 自然开发状态下的土地利用情景 | 第53-54页 |
4.1.2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下的土地利用情景 | 第54页 |
4.1.3 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下的土地利用情景 | 第54-58页 |
4.2 不同重现期设计降雨下的城区径流模拟 | 第58-69页 |
4.2.1 自然开发状态下径流模拟 | 第58-60页 |
4.2.2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下的城区径流模拟 | 第60-62页 |
4.2.3 海绵城市发展模式下的城区径流模拟 | 第62-69页 |
4.3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海绵城市建设前后典型城区径流效应对比分析 | 第70-88页 |
5.1 海绵城市模式与自然开发模式的径流效应对比分析 | 第70-73页 |
5.1.1 不同重现期设计降雨下的径流系数对比分析 | 第70-72页 |
5.1.2 典型实际降雨下的径流系数对比分析 | 第72-73页 |
5.2 海绵城市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径流效应对比分析 | 第73-80页 |
5.2.1 不同重现期设计降雨下的径流效应对比分析 | 第73-79页 |
5.2.2 典型实际降雨下的径流效应对比分析 | 第79-80页 |
5.3 海绵城市的径流效果评估 | 第80-87页 |
5.3.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 | 第80-83页 |
5.3.2 排水除涝评估 | 第83-85页 |
5.3.4 海绵城市径流效应综合评估 | 第85-87页 |
5.4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结论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9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6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96页 |
参加科研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