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3 综合评述 | 第17-18页 |
1.5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2.1 创新理论 | 第19-23页 |
2.1.1 创新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熊彼特创新理论 | 第20页 |
2.1.3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第20-22页 |
2.1.4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第22-23页 |
2.2 科技创新能力理论 | 第23-24页 |
2.2.1 科技创新能力的概念 | 第23页 |
2.2.2 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 | 第23-24页 |
2.3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 第24-26页 |
2.3.1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 第24-25页 |
2.3.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 | 第25-26页 |
2.4 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34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3.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 | 第29页 |
3.3 指标的确定和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9-34页 |
3.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9-32页 |
3.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分析 | 第34-43页 |
4.1 福建省在华东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所处的位置 | 第34-35页 |
4.2 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现状 | 第35-42页 |
4.2.1 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纵向比较分析 | 第35-38页 |
4.2.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横向比较 | 第38-42页 |
4.3 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 第43-56页 |
5.1 基于粗糙集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约简 | 第43-48页 |
5.1.1 粗糙集属性约简 | 第43-44页 |
5.1.2 基于粗糙集的纵向评价指标体系约简 | 第44-47页 |
5.1.3 基于粗糙集的横向评价指标体系约简 | 第47-48页 |
5.2 综合评价模型概述 | 第48-50页 |
5.2.1 熵权TOPSIS法简介 | 第48-49页 |
5.2.2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的过程 | 第49-50页 |
5.3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纵向评价 | 第50-52页 |
5.3.1 纵向评价过程 | 第50-51页 |
5.3.2 纵向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5.4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横向评价 | 第52-54页 |
5.4.1 横向评价过程 | 第52-53页 |
5.4.2 横向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5.5 综合评价及建议 | 第54-56页 |
第六章 基于两阶段价值链视角的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探析 | 第56-64页 |
6.1 两阶段价值链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绩效及影响机制分析 | 第56-57页 |
6.2 计量模型 | 第57-59页 |
6.2.1 两阶段关联网络DEA模型 | 第57-59页 |
6.2.2 Tobit模型 | 第59页 |
6.3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59-60页 |
6.3.1 指标选取 | 第59-60页 |
6.3.2 数据说明 | 第60页 |
6.4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6.5 综合评价及建议 | 第62-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7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