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3-21页 |
1.1 红树林恢复现状及其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 第13-15页 |
1.1.1 红树林恢复现状 | 第13-14页 |
1.1.2 红树林恢复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 第15-18页 |
1.2.1 底栖动物及其分类 | 第15-16页 |
1.2.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 | 第16-17页 |
1.2.3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 | 第17页 |
1.2.4 多元统计分析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 瓯江南口沙洲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2.0 采样方法及样品处理 | 第21-22页 |
2.0.1 采样时间和断面布设 | 第21页 |
2.0.2 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和处理 | 第21页 |
2.0.3 沉积物采样 | 第21-22页 |
2.1 沉积物质量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2.1.1 重金属的测定 | 第22页 |
2.1.2 石油类、有机碳和硫化物的测定 | 第22页 |
2.1.3 功能群划分 | 第22-23页 |
2.2 数据分析 | 第23-27页 |
2.2.1 沉积物质量评价 | 第23页 |
2.2.2 优势种 | 第23页 |
2.2.3 物种多样性 | 第23-24页 |
2.2.4 G-F多样性 | 第24-25页 |
2.2.5 典范对应分析 | 第25-26页 |
2.2.6 群落结构分析 | 第26页 |
2.2.7 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与沉积物质量的关系 | 第27-39页 |
3.1 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 | 第27-28页 |
3.2 优势种 | 第28-29页 |
3.3 栖息密度和生物量 | 第29页 |
3.4 沉积物质量及其相关性分析 | 第29-31页 |
3.5 典范对应分析 | 第31-36页 |
3.6 讨论 | 第36-39页 |
3.6.1 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栖息特征 | 第36页 |
3.6.2 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与沉积物质量的关系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 第39-51页 |
4.1 物种多样性 | 第39页 |
4.2 物种多样性与沉积物的关系 | 第39-40页 |
4.3 G-F多样性指数 | 第40页 |
4.4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 第40-47页 |
4.5 ABC曲线 | 第47-49页 |
4.6 讨论 | 第49-51页 |
4.6.1 生境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49页 |
4.6.2 G-F多样性 | 第49-50页 |
4.6.3 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的稳定性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及其与沉积物质量的关系 | 第51-61页 |
5.1 功能群种类组成 | 第51-52页 |
5.2 功能群时空分布 | 第52-55页 |
5.3 功能群多样性 | 第55页 |
5.4 功能群与沉积物质量的关系 | 第55-58页 |
5.5 讨论 | 第58-61页 |
5.5.1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特征 | 第58页 |
5.5.2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与生境的关系 | 第58-59页 |
5.5.3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与沉积物质量的关系 | 第59-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总结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