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灰葡萄孢致病和菌核形成相关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缩略词表第10-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1页
    1 灰葡萄孢的研究进展第11-20页
        1.1 灰霉病的危害和分布第11页
        1.2 灰葡萄孢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第11-12页
        1.3 灰霉病的病害循环第12页
        1.4 灰葡萄孢的致病因子第12-16页
            1.4.1 毒素和小分子蛋白类第13-14页
            1.4.2 次级代谢产物第14-16页
        1.5 影响灰葡萄孢菌核形成的相关因素第16页
        1.6 灰霉病的防治第16-18页
        1.7 基因功能研究策略第18页
        1.8 CVNH结构域第18-19页
        1.9 MFS超家族蛋白第19-20页
    2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第二章 灰葡萄孢基因的敲除及验证第21-44页
    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1-26页
        1.1 实验材料第21-23页
            1.1.1 菌株第21页
            1.1.2 培养基第21-22页
            1.1.3 载体第22页
            1.1.4 质粒提取试剂第22页
            1.1.5 其他试剂第22-23页
            1.1.6 仪器和设备第23页
        1.2 实验方法第23-26页
            1.2.1 灰葡萄孢BC1G_05726 基因的序列分析第23页
            1.2.2 灰葡萄孢BC1G_09891、BC1G_14375 和BC1G_12206 基因的序列分析第23-24页
            1.2.3 灰葡萄孢BC1G_05726、BC1G_09891、BC1G_14375 和BC1G_12206基因的表达分析第24-26页
                1.2.3.1 基因组总RNA的提取第24-25页
                1.2.3.2 c DNA的合成第25页
                1.2.3.3 RT-PCR检测基因表达第25-26页
    2 基因的敲除及验证第26-34页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6-27页
        2.2 KS1004质粒的提取第27页
        2.3 同源重组的原理第27-28页
        2.4 敲除转化片段的获得第28-29页
        2.5 融合PCR扩增转化片段第29-30页
        2.6 PEG介导的灰葡萄孢原生质体转化第30-31页
            2.6.1 灰葡萄孢原生质体的制备第30-31页
            2.6.2 PEG介导的转化第31页
            2.6.3 敲除转化子的单孢纯化第31页
        2.7 敲除转化子的PCR验证第31页
        2.8 敲除转化子的Southern Bolt验证第31-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44页
        3.1 灰葡萄孢BC1G_05726、BC1G_09891、BC1G_14375 和BC1G_12206 基因序列分析第34-35页
        3.2 灰葡萄孢基因BC1G_14375、BC1G_09891、BC1G_12206 和Bc CVNH的表达模式分析第35-36页
        3.3 BC1G_09891、BC1G_14375、BC1G_12206 和Bc CVNH敲除转化子的获得及验证第36-42页
            3.3.1 Bc CVNH敲除转化子的获得及验证第36-39页
            3.3.2 BC1G_09891 敲除转化子的获得及验证第39-40页
            3.3.3 BC1G_14375 敲除转化子的获得及验证第40-41页
            3.3.4 BC1G_12206 敲除转化子的获得及验证第41-42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42-44页
第三章 灰葡萄孢中Bc CVNH、BC1G_14375、BC1G_09891 和BC1G_12206 基因功能的初步探究第44-6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1.1 实验材料第44页
            1.1.1 实验菌株第44页
            1.1.2 培养基第44页
        1.2 实验方法第44-46页
            1.2.1 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第44页
            1.2.2 转化子菌丝尖端形态第44-45页
            1.2.3 转化子产孢量测定第45页
            1.2.4 转化子菌落形态观察第45页
            1.2.5 转化子菌核产量测定第45页
            1.2.6 转化子致病力测定第45-46页
            1.2.7 转化子产酸能力的测定第46页
            1.2.8 转化子菌核萌发率测定第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60页
        2.1 Bc CVNH敲除突变体的表型分析第46-53页
            2.1.1 Bc CVNH敲除转化子菌落形态第46-47页
            2.1.2 Bc CVNH敲除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度第47-48页
            2.1.3 Bc CVNH敲除突变体的菌丝尖端形态第48页
            2.1.4 Bc CVNH敲除突变体分生孢子产生情况第48-49页
            2.1.5 Bc CVNH敲除突变体的菌落形态及菌核形成第49-51页
            2.1.6 Bc CVNH敲除突变体的致病力测定第51-52页
            1.2.7 转化子产酸量能力的测定第52-53页
        2.2 BC1G_09891 敲除突变体的表型分析第53-58页
            2.2.1 BC1G_09891 敲除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度第53页
            2.2.2 BC1G_09891 敲除突变体的菌丝尖端形态第53-54页
            2.2.3 BC1G_09891 敲除突变体分生孢子产生情况第54页
            2.2.4 BC1G_09891 敲除突变体的菌落形态及菌核形成第54-56页
            2.2.5 BC1G_09891 敲除突变体菌核萌发率测定第56-57页
            2.2.6 BC1G_09891 敲除突变体的致病力测定第57-58页
            2.2.7 转化子产酸量能力的测定第58页
        2.3 BC1G_12206 和BC1G_14375 基因敲除突变体表型分析第58-60页
            2.3.1 BC1G_14375 和BC1G_12206 敲除突变体的菌落形态及菌核形成第58-60页
    3 小结与讨论第60-62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北柑橘园蚜虫及其天敌发生动态和互作研究
下一篇:养分异质性与竞争条件下入侵植物和共存本地植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