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激励下重型牵引车车轮动载荷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路面与车轮动载荷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 1.3 汽车平顺性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2章 重型牵引车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第16-31页 |
| 2.1 研究平台简介 | 第16-17页 |
| 2.2 车架模型及动力总成模型 | 第17-19页 |
| 2.3 前悬架模型 | 第19-24页 |
| 2.3.1 钢板弹簧的建模方法 | 第19-20页 |
| 2.3.2 三连杆法钢板弹簧建模 | 第20-22页 |
| 2.3.3 前悬架钢板弹簧刚度验证 | 第22-23页 |
| 2.3.4 前悬架动力学模型 | 第23-24页 |
| 2.4 后悬架模型 | 第24-26页 |
| 2.5 驾驶室模型 | 第26页 |
| 2.6 轮胎模型 | 第26-27页 |
| 2.7 半挂车模型 | 第27-28页 |
| 2.8 路面模型 | 第28-29页 |
| 2.9 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 | 第29-30页 |
| 2.10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模型的验证 | 第31-46页 |
| 3.1 验证方法的选用 | 第31-33页 |
| 3.1.1 随机路面直接激励 | 第31页 |
| 3.1.2 驱动虚拟振动台间接激励 | 第31-33页 |
| 3.2 虚拟振动台的标定 | 第33-42页 |
| 3.2.1 虚拟振动台驱动误差分析 | 第33-36页 |
| 3.2.2 虚拟振动台标定原理 | 第36-39页 |
| 3.2.3 整车振动台标定方法 | 第39-42页 |
| 3.3 牵引车模型的验证 | 第42-4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车轮动载荷仿真分析 | 第46-58页 |
| 4.1 车轮动载荷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 4.2 汽车对路面破坏的评价方法 | 第47-48页 |
| 4.3 重型汽车平顺性评价方法 | 第48-51页 |
| 4.4 车轮动载荷及整车平顺性仿真分析 | 第51-57页 |
| 4.4.1 车轮动载荷计算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 4.4.2 平顺性仿真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整车参数的优化研究 | 第58-71页 |
| 5.1 整车平顺性优化 | 第58-66页 |
| 5.1.1 确定优化目标 | 第58页 |
| 5.1.2 选择设计因素和响应 | 第58-61页 |
| 5.1.3 设定约束条件 | 第61-62页 |
| 5.1.4 选取设计规范 | 第62-63页 |
| 5.1.5 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 5.2 车轮动载荷优化 | 第66-67页 |
| 5.3 车轮动载荷优化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71-74页 |
| 6.1 主要完成工作 | 第71-72页 |
| 6.2 本文创新之处 | 第72-73页 |
| 6.3 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