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7-16页 |
1.1 压砂地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1.1.1 压砂地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1.2 压砂地补水技术和补水制度研究进展 | 第9页 |
1.1.3 压砂地西瓜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1.4 压砂地西瓜光合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1.5 压砂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6 老压砂地改造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试验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3 试验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 | 第16-18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2.3 气候情况 | 第16页 |
2.4 土壤情况 | 第16页 |
2.5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6-18页 |
第三章 不同栽培方式对压砂瓜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第18-54页 |
3.1 引言 | 第1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18-20页 |
3.2.3 试验实施 | 第20页 |
3.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 第20-22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22-51页 |
3.3.1 压砂年限和灌溉定额对不同栽培方式西瓜蔓长的影响 | 第22-25页 |
3.3.2 压砂年限和灌溉定额对不同栽培方式西瓜叶片数的影响 | 第25-28页 |
3.3.3 压砂年限和灌溉定额对不同栽培方式西瓜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28-30页 |
3.3.4 压砂年限和灌溉定额对不同栽培方式西瓜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第30-32页 |
3.3.5 灌溉定额对不同栽培方式西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32-36页 |
3.3.6 灌溉定额对西瓜叶片水分利用率(WUE)日变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7 灌溉定额对不同栽培方式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8 不同处理西瓜生育期土壤含水率的变化 | 第38-41页 |
3.3.9 压砂年限和灌溉定额对压砂瓜产量的影响 | 第41-44页 |
3.3.10 压砂年限和灌溉定额对压砂瓜品质的影响 | 第44-47页 |
3.3.11 压砂年限和灌溉定额对西瓜需水量影响分析 | 第47-50页 |
3.3.12 西瓜产量、灌溉定额、需水量及灌溉水分生产效率的关系 | 第50-51页 |
3.4 结论 | 第51-54页 |
第四章 不同品种压砂瓜生理性状及产量的试验研究 | 第54-89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4.2.2 试验设计 | 第54-56页 |
4.2.3 试验实施 | 第56页 |
4.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 第56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56-86页 |
4.3.1 压砂年限和灌溉定额对不同品种西瓜主蔓长的影响 | 第56-59页 |
4.3.2 压砂年限和灌溉定额对不同品种西瓜叶片数的影响 | 第59-63页 |
4.3.3 压砂年限和灌溉定额对不同品种西瓜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63-65页 |
4.3.4 压砂年限和灌溉定额对不同品种西瓜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第65-67页 |
4.3.5 灌溉定额对不同品种西瓜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 | 第67-71页 |
4.3.6 灌溉定额对西瓜叶片水分利用率(WUE)日变化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7 灌溉定额对不同品种西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72页 |
4.3.8 不同处理西瓜生育期土壤含水率的变化 | 第72-76页 |
4.3.9 压砂年限和灌溉定额对压砂瓜产量的影响 | 第76-79页 |
4.3.10 压砂年限和灌溉定额对压砂瓜品质的影响 | 第79-82页 |
4.3.11 压砂年限和灌溉定额对西瓜需水量的影响 | 第82-85页 |
4.3.12 西瓜产量、灌溉定额、需水量及灌溉水分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 第85-86页 |
4.4 结论 | 第86-89页 |
第五章 不同年限压砂地土壤理化性质试验研究 | 第89-96页 |
5.1 引言 | 第8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9页 |
5.2.1 试验设计 | 第89页 |
5.2.2 观测项目及方法 | 第89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89-94页 |
5.4 结论 | 第94-9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6.1 结论 | 第96-97页 |
6.2 创新点 | 第97页 |
6.3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个人简介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