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互联网银行概述 | 第14-19页 |
2.1 互联网银行的概念及特征 | 第14-15页 |
2.1.1 概念 | 第14页 |
2.1.2 特征 | 第14-15页 |
2.1.3 互联网银行提供的服务项目及服务平台 | 第15页 |
2.2 互联网银行的产生及发展 | 第15-18页 |
2.2.1 初始阶段 | 第15页 |
2.2.2 银行上网阶段 | 第15-16页 |
2.2.3 转变阶段 | 第16页 |
2.2.4 互联网银行时代 | 第16-18页 |
2.3 互联网银行的影响及挑战 | 第18-19页 |
2.3.1 影响 | 第18页 |
2.3.2 挑战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国外互联网银行模式及相关监管法律制度考察 | 第19-23页 |
3.1 美国 | 第19-20页 |
3.1.1 互联网平台模式 | 第19页 |
3.1.2 业务范围 | 第19页 |
3.1.3. 监管法律制度 | 第19-20页 |
3.2 德国 | 第20-21页 |
3.2.1 直销银行模式 | 第20页 |
3.2.2 业务范围 | 第20页 |
3.2.3 监管法律制度 | 第20-21页 |
3.3 日本 | 第21-22页 |
3.3.1 便利店模式 | 第21页 |
3.3.2 业务范围 | 第21页 |
3.3.3 监管法律制度 | 第21-22页 |
3.4 国外互联网银行模式及相关监管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2-23页 |
3.4.1 模式 | 第22页 |
3.4.2 监管法律制度 | 第22-23页 |
第四章 互联网银行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分析 | 第23-27页 |
4.1 互联网银行专门立法缺失 | 第23-24页 |
4.2 网上认证系统不完善 | 第24-25页 |
4.2.1 远程开户涉及面窄 | 第24页 |
4.2.2 征信体系不完善 | 第24-25页 |
4.3 互联网银行对客户信息保护不到位 | 第25-27页 |
4.3.1 互联网银行客户信息权益易受到侵犯 | 第25-26页 |
4.3.2 互联网银行客户在信息权益保护上处于弱势地位 | 第26-27页 |
第五章 促进互联网银行健康发展的法律建议 | 第27-31页 |
5.1 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银行法》 | 第27页 |
5.2 加强互联网银行客户的信息验证与保护 | 第27-29页 |
5.2.1 加强互联网银行用客户信息验证 | 第27-28页 |
5.2.2 保证数据准确性,注重客户私人信息的保护 | 第28-29页 |
5.3 加强对互联网银行的法律监管 | 第29-30页 |
5.3.1 明确监管主体 | 第29页 |
5.3.2 监管内容 | 第29-30页 |
5.3.3 监管机制 | 第30页 |
5.4 加强银行业协会与司法机关的合作 | 第30-3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谢辞 | 第35-36页 |
附录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