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9-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2页 |
2.2 研究方法-地上生物量模型建立方法 | 第22-26页 |
第3章 乔木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 | 第26-31页 |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3.2 胡杨地上生物量模型建立及模型评价 | 第27-29页 |
3.3 讨论 | 第29-30页 |
3.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灌木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 | 第31-39页 |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1-32页 |
4.2 柽柳灌丛地上生物量模型建立与模型验证 | 第32-37页 |
4.3 讨论 | 第37-38页 |
4.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草本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 | 第39-44页 |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5.2 草本地上生物量模型建立及模型验证 | 第40-42页 |
5.3 讨论 | 第42-43页 |
5.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6章 乔灌草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44-55页 |
6.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6.2 样带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及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 | 第46-51页 |
6.3 讨论 | 第51-53页 |
6.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5-5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