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扩、突跌掺气设施水力特性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概述 | 第12-13页 |
1.2 空化与空蚀 | 第13-17页 |
1.2.1 空泡动力学 | 第13-14页 |
1.2.2 空化的初生 | 第14-15页 |
1.2.3 空蚀破坏机理 | 第15页 |
1.2.4 空蚀的防护措施 | 第15-17页 |
1.3 掺气水流 | 第17-20页 |
1.3.1 掺气的分类 | 第17-19页 |
1.3.2 水流掺气原因 | 第19-20页 |
1.3.3 含气量对空穴初生、性能、蚀损的影响 | 第20页 |
1.4 掺气减蚀 | 第20-24页 |
1.4.1 掺气减蚀机理 | 第20-21页 |
1.4.2 掺气减蚀的发展过程 | 第21页 |
1.4.3 研究掺气减蚀的方法 | 第21-24页 |
1.5 掺气减蚀设施 | 第24-25页 |
1.5.1 掺气减蚀设施要求 | 第24-25页 |
1.5.2 掺气设施体型的设计 | 第25页 |
1.6 突扩、突跌型掺气设施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1.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试验模型及方案 | 第28-36页 |
2.1 试验装置 | 第28-29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2.2.1 掺气设施体型设计 | 第29-30页 |
2.2.2 流量设计 | 第30页 |
2.3 试验测量参数及测点布置 | 第30-33页 |
2.4 试验工况 | 第33-35页 |
2.5 试验过程 | 第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泄槽中掺气浓度试验结果分析 | 第36-56页 |
3.1 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 第36-45页 |
3.1.1 掺气浓度沿程分布规律 | 第36-38页 |
3.1.2 掺气浓度沿水深方向的演变规律 | 第38-42页 |
3.1.3 掺气浓度沿水流横断面分布规律 | 第42-45页 |
3.2 掺气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55页 |
3.2.1 流量对掺气浓度的影响 | 第45-48页 |
3.2.2 突扩宽度对掺气浓度的影响 | 第48-51页 |
3.2.3 突跌高度对掺气浓度的影响 | 第51-5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水流中气泡数量、大小与掺气浓度的关系 | 第56-62页 |
4.1 沿程水流中气泡概率与掺气浓度关系分析 | 第56-58页 |
4.2 分析沿水深方向气泡分布与掺气浓度的关系 | 第58-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掺气空腔长度敏感因素分析 | 第62-76页 |
5.1 流量对掺气空腔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 突跌高度对掺气空腔的影响 | 第63-66页 |
5.3 突扩宽度对掺气空腔的影响 | 第66-69页 |
5.4 掺气底空腔长度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 | 第69-71页 |
5.5 掺气侧空腔长度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 | 第71-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底板、侧墙压强分布规律 | 第76-90页 |
6.1 底板脉动强度与时均压强的分布规律 | 第78-84页 |
6.1.1 底板脉动压强与时均压强对比 | 第78-80页 |
6.1.2 不同流量时底板脉动强度的时域变化 | 第80-82页 |
6.1.3 不同测点脉动强度的时域变化过程 | 第82-84页 |
6.2 侧墙脉动压强与时均压强分布规律 | 第84-89页 |
6.2.1 侧墙脉动压强与时均压强对比 | 第84-86页 |
6.2.2 侧墙上脉动压强的概率密度分布 | 第86-88页 |
6.2.3 不同流量时侧墙脉动压强的时域变化 | 第88-8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7.1 结论 | 第90-91页 |
7.2 展望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第100页 |
硕士期间所发论文 | 第100页 |
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