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频率子集的相干快跳频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 主要数学符号表 | 第16-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3页 |
| 1.1 引言 | 第18页 |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1.3.1 非相干快跳频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第19-20页 |
| 1.3.2 相干快跳频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第20-21页 |
| 1.4 论文结构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相干快跳频系统方案设计 | 第23-36页 |
| 2.1 快跳频通信系统原理 | 第23-27页 |
| 2.2 基于全频带的相干快跳频系统方案 | 第27-30页 |
| 2.2.1 基于全频带的相干快跳频系统原理 | 第27-28页 |
| 2.2.2 基于全频带的相干快跳频帧结构设计 | 第28-30页 |
| 2.3 基于频率子集的相干快跳频系统方案 | 第30-35页 |
| 2.3.1 基于频率子集的相干快跳频系统原理 | 第30-33页 |
| 2.3.2 基于频率子集的相干快跳频帧结构设计 | 第33-35页 |
| 2.3.3 基于频率子集的相干快跳频系统参数 | 第3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无干扰环境下S-CFFH接收处理技术研究 | 第36-52页 |
| 3.1 S-CFFH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技术 | 第36-47页 |
| 3.1.1 LS估计算法原理 | 第36-38页 |
| 3.1.2 插值算法原理 | 第38-41页 |
| 3.1.3 仿真性能分析 | 第41-47页 |
| 3.2 S-CFFH系统中的相干合并技术 | 第47-51页 |
| 3.2.1 最大比合并理论性能分析 | 第47-49页 |
| 3.2.2 等增益合并理论性能分析 | 第49-50页 |
| 3.2.3 仿真性能分析 | 第50-51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四章S-CFFH系统抗干扰合并技术研究 | 第52-69页 |
| 4.0 跳频通信系统中常见的干扰简介 | 第52-53页 |
| 4.0.1 部分频带噪声干扰 | 第52-53页 |
| 4.0.2 多音干扰 | 第53页 |
| 4.1 最大似然合并 | 第53-58页 |
| 4.1.1 部分频带干扰下的最大似然合并 | 第53-57页 |
| 4.1.2 多音干扰下的最大似然合并 | 第57-58页 |
| 4.2 次优最大似然合并 | 第58-59页 |
| 4.3 仿真性能分析 | 第59-68页 |
| 4.3.1 多音干扰 | 第59-64页 |
| 4.3.2 部分频带噪声干扰 | 第64-6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S-CFFH系统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 第69-87页 |
| 5.1 S-CFFH系统中的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 第69-75页 |
| 5.1.1 基于分组检测的脉冲干扰抑制技术 | 第69-71页 |
| 5.1.2 基于最大似然的频域干扰抑制技术 | 第71-75页 |
| 5.2 仿真性能分析 | 第75-86页 |
| 5.2.1 脉冲干扰 | 第75-78页 |
| 5.2.2 多音干扰 | 第78-82页 |
| 5.2.3 部分频带噪声干扰 | 第82-86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87-89页 |
| 6.1 结论及本文主要贡献 | 第87-88页 |
| 6.2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及展望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 个人简历 | 第93-94页 |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 附件 | 第95-96页 |